新政“举市”暖冬再现? 业内乐观情绪高涨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日期:2014-11-02 09:06 字号:T|T

摘要:成交前跌后升的9月份,楼市并没有表现出“金九”的势头。监测的全国重点城市数据显示,在9月份首周商品房成交量环比下跌20%的拖累下,整个9月份的成交量环比只上升了7个百分点,同比下跌17%。同时,全国商品房库存量仍在上升,全国楼市仍未走出低迷局面。

成交前跌后升的9月份,楼市并没有表现出“金九”的势头。监测的全国重点城市数据显示,在9月份首周商品房成交量环比下跌20%的拖累下,整个9月份的成交量环比只上升了7个百分点,同比下跌17%。同时,全国商品房库存量仍在上升,全国楼市仍未走出低迷局面。

面对9月份销售依然低迷的局面,更多的“救市”新政出台。9月份,松绑限购的城市新增7个;9月30日,房贷新政出台;10月14日,公积金新政出台。

密集的“救市”新政出台,终于令楼市在10月份转了风向:成交量环比快速增长。在“十一”期间成交数据表现平平后,其后三周部分重点城市的成交量不断上涨,中原地产监测的54城、监测的41城的楼市成交量均连续三周上扬。虽然10月份能否成为“银十”尚有待观察,但商家信心已明显恢复。

面对系列新政后的楼市新风向,国信证券分析师区瑞明明确表示:“楼市的暖冬会有,销售的改善至少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在区瑞明看来,新政适时出台, 不再局限于“托”,更有浓浓的“举”的意味,显示出强烈的救市信号。“我们预计在中央发出‘信号’后,地方政府会踊跃出台各种细则落实新政以刺激房市。新 政的出台、地方政府的积极跟进,有望在中短期内结束楼市成交低迷的态势。”

楼市风向转变

自今年4月份南宁松绑限购开始,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松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由于松绑限购更多是基于地方政府层面,且不涉及四大一线城市,因此,对全国楼市成交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今年1-8月份,全国楼市成交量持续下滑。

进入“金九”,开发商推货力度明显加强,可以看出,随着年底临近,完成今年销售目标的时间越来越短,开发商“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越来越明显。

可惜,市场并没有因开发商的推货量增加而有所改变,买家持币观望心态明显,开发商的热情与消费者的观望形成鲜明对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份, 全国商品房、商品住宅成交量同比均出现下滑,库存量持续上升。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9月份的成交量在今年前三个季度只处于中等水平位置,且创下近10年来 9月份楼市成交的最低纪录,丝毫未见“金九”成色。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9月份的低迷成交导致了更大力度的救市,并且是从地方到中央层面的救市。

虽然救市效果在“十一”期间未见明显体现,成交量同比依然下滑,但“十一”过后,楼市风向终于转变。中原地产的监控数据显示,10月份楼市持续升温, 国庆长假后,所监测的54个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连续三周呈上涨之势。监测的41个重点城市商品房成交数据同样显示,从10月6日至26日连续三周成交量环 比上涨,第一周上涨43%,第二周上涨20%,第三周上涨5%。广州同样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房产数据中心统计显示,10月1日-26日,广州一手住宅网签 量为5645套,环比9月1日-26日的3726套大涨51.5%。

这种风向的转变,还体现在开发商的心态上,10月份,开发商悲观情绪有所减少,乐观情绪抬头。

乐观情绪高涨

救市政策陆续出台、成交量不断上升,并没有改变外资机构对中国楼市的悲观判断。近日,Fulcrum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加文·戴维斯在其文章中继续老调重弹——中国楼市正面临崩盘。

与此相反,国内机构对楼市前景乐观情绪高涨。兴业证券分析师刘建刚认为,按揭贷款逐步宽松,对地产行业形成中长期支撑的趋势并未改变,尤其是9月末央 行限贷政策的变化和支持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等表述来看,中国商业银行将中长期提升按揭贷款占总贷款比重,支持房地产行业的长期繁荣。从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经 验来看,房地产市场大周期的唯一决定因素就是资金,按揭贷款的安全性将使得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持续增加按揭贷款配置,即银行的资金将持续大规模流入房 地产市场,MBS的推出将加速这一趋势的演化。“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空间将大幅超越当前市场的预期。”

国金证券分析师曹旭特认为,未来“房价的走势也会被逆转”,目前反映供求关系的去化周期和批售比仍处于历史峰值,按行业自身的规律,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房价应该出现调整,但在政策外力下,“房价难免在明年再次反弹”。

责任编辑:李晓慧 关键字:楼市新政房地产市场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