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频启地方债 业内评论:卖地不易发债且珍惜(2)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日期:2014-06-18 06:53 字号:T|T

摘要: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同时,十个试点省市的地方债自发自还工作正紧锣密鼓进行。有分析认为,地方政府频频启动地方债,源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财政和债务的双重压力。

除了债务偿还结构存在错配,地方债还存在收益与风险错配。审计报告显示,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债务增速显示,低层级政府债务的总体增速均高于上一层级政府的增速。

闫文涛说,总体上地方政府债务信用下沉、风险上移的趋势愈加明显,收益与风险进一步分离。“各举债主体在享有融资收益的同时,其承担的债务风险却不断向同级政府甚至高级别政府迁移。融资平台自身信用不断向政府信用靠拢拉近,信用风险也逐渐从个体信用风险向地区风险和宏观系统性风险迁移,高层级政府的信用风险不断累积加大。”

地方债面临换挡风险

尽管我国监管部门多次表示,地方债风险总体可控,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如此规模的地方债并不足以引起特别的担忧,但审计署相关数据显示,地方债务结构性风险突出,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率超100%。

按财政部的测算,地方政府未来三年(2015年~2017年)偿债比重分别为17.06%、11.58%和7.79%。中诚信对此也进行过测算,数据显示大部分省份债务期限结构偏短,今明两年部分省份到期债务高达60%。

“资金使用上,市政建设和交通运输仍是各省份主要的资金投向,各省份市政建设和交通运输两者加总占所有资金投向的比重几乎均在50%以上,一半的省份超过60%,资金使用期限较长,债务期限结构与资金使用期限结构错配矛盾凸显。”

中诚信国际认为,在地方政府债务新的融资趋势下,未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由现有的三大错配风险演化为以下三大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整风险将成为最主要风险;在风险上移以及国家信用兜底减弱两端挤压下地方(局部)风险放大;地方财政收入放缓、贷款和非标融资压缩背景下,融资渠道切换导致的换挡风险。

按全国人大今年3月公布的财政预案,2014年地方财政收支差额为4000亿元,地方债券的规模是4000亿,目前财政部批准的1092亿元规模“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以及财政部代理招标的516亿元地方政府债,均在此之列。

公开发行有利于有效控制地方债务的规模和风险,并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是治理地方债“开正门、堵邪门”的重要举措。其中,部分地方债还将用于偿还“旧偿”。

中诚信国际报告称,债务展期也化解了债务期限结构错配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该机构判断未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将呈现以下五个趋势: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非标产品向标准化产品过渡;国家信用兜底向地方政府信用过渡;政府隐性担保向风险自担发行品种过渡;融资平台债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地方政府最主要的融资方式。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债务地方政府卖地财政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