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改亟待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3)

扫描到手机 土地市场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日期:2013-10-14 15:33 字号:T|T

摘要:深化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不仅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时对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土地制度改革的风险和阻力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核心制度。由于国家大,情况复杂,在新旧制度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风险和阻力,处理不好,不仅土地制度改革难以按预期推进,而且会对国家持续发展和崛起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土地制度改革主要的风险和阻力主要在以下方面:

土地改革中农民利益受损和失地赤贫的风险。在包括土地在内的市场化过程中,农民作为人数众多的单个市场主体,处在弱势的地位,既缺乏足够的信息、知识和相关能力,又缺乏话语权和谈判能力。在市场主体地位高度悬殊的情况下,市场自由竞争,再加上企业和地方政府采用不当的超市场力量,农民小到利益受到损失,大到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巧取豪夺”,处理不好导致大批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流离失所,将危及国家安全。

农业用地被大量滥占,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市场配置土地指标,由于技术手段和监督制度不到位,可能导致土地使用指标的“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以及跨区域流动,变成“增减脱钩”、“占而不补”、“以瘦补肥”等等,导致农业被大量占用,转变土地生产要素用途,进行商业性开发,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此外还有基层腐败导致农地滥用风险。在市场交易平台的不透明、不完善的交易初期,“村官腐败”会使土地的流转操作不规范,导致大量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风险。

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债务风险急剧扩大。目前地方政府承担繁重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甚至经济建设的责任,一半以上是由土地财政解决的。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融资和借债,大都是通过土地抵押获得的。土地制度改革不仅大量减少地方收入,而且使地方政府立即面临严重的债务风险。

因土地收益市场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富分化风险。土地的价格和价值差别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区位。按照市场配置土地资源,进行自由交换,制度设计不好会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

土地制度改革最大阻力来自地方政府。在目前地方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制度安排下,旨在规范或取消农地自由转让和规范,必然遭到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

土地制度改革很大阻力来自社会层面担忧。部分政府官员和学者认为当前制度已经较为合适,十分担心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会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反对深化改革,还有部分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担忧和考虑,反对深化改革。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