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新闻眼:以房养老 养谁之老(3)

扫描到手机 置家制造 来源:置家网 发布日期:2013-09-22 15:49 字号:T|T

摘要:虽然有关部门一再解释,但以房养老并不能被当前中国人的观念所接受,房子还要承担“遗产”和“家庭财富”这样比“养老金”更重要的使命,特别是在这个房子只有70年产权的时代,以房养老与我们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让本期的楼市新闻眼告诉您答案。

以房养老的国情之辩

国内推行以房养老要过情感产权两道关

在中国的观念当中,孝道、继承是两个核心内容,养儿防老,子承父业,以房养老无疑是将两者统统打破,“养儿”变成了“买房”,继承变成了银行拍卖核算资产,情感观念上的冲击让普通民众一时间难以接受以房养老,而想“试一试”的老人及其子女,恐怕还要面临无形的舆论压力,子女也有很大的面子问题难以跨越——这不但是伦理也关乎面子。

情感之外,产权问题更加现实。房屋最长70年的产权,由于目前还没有续期的成功实践和先例,对于70年之后的事情普遍没有定论,无论是个人和银行都意识到了其中的风险。以房养老需要将房屋进行抵押,由于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在漫长时间内,银行拿到的可能是一套产权接近耗尽的房子,同时也要银行承担房价涨跌起伏的重大风险,一旦房价出现较大跌幅,担保物价格急剧下跌,银行风险难以估量,所以银行也没有特别积极推行以房养老试点实践——70年产权无疑是以房养老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他地区已有成熟解决方案

不得不说养老社会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确实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以房养老确实是解决老龄化时代养老压力过大的方法之一,在东西方均有成熟的以房养老经验和实践可供学习。

美国:美国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推出“以房养老”的“倒按揭”贷款,对象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联邦政府保险的倒按揭贷款;二、由政府担保的倒按揭贷款,这种贷款有固定期限,老年住户须作出搬移住房及实施还贷计划后才能获贷;三、专有倒按揭贷款,一般由金融机构办理,发放贷款的机构与住户同享住房增值收益。

加拿大:超过62岁的老人可将住房抵押给银行,贷款数额1.5万-30万加元,只要不搬、不卖,房产主权不变,可一直住到享尽天年,由后人处理房产时折还贷款。

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后者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这种模式风险较小。

日本:日本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其“以房养老”也非常普遍。通常选用“倒按揭”形式,适用于55岁以上的人群。这种贷款不需要还债,贷款人死亡时房子作为还债的资金。

另外香港地区也有完善的以房养老方案,2011年港府正式推出安老按揭试验计划,2012年中再就计划提出优化方案实行至今。按照最新版安老按揭计划,只要年满55岁以上并持有香港身份证,目前没有破产或涉及破产呈请或债务重组的人士;而进行贷款的物业,必须以个人名义持有,或与一名借款人以联权共有形式持有,该物业楼龄在50年以下没有任何转售限制,而物业是你主要居所并没有出租,符合上述条件即可提出按揭申请。

由于香港楼价高昂,计划规定楼价800万元及以下住宅,年金按楼价100%计算,超过800万元以上物业则按一定比例计算,而超过2500万元的物业,一律按1500万元计算每月年金。按照按揭证券公司举例,一名60岁长者将楼价100万的物业申请安老按揭,如申请10年年期,每月可获3700元;申请15年可获2800元;申请终身领取可获2000元。

以房养老从探索社会化养老途径上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探索方向,但是如何跨过现实的障碍就成了能否执行的根本,近期民政部多次澄清以房养老绝非唯一养老手段,似乎意在平息争议,也许这又是一次还没来得及开始便放弃的改革……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