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演进30年 户籍土地未解决(3)

扫描到手机 置家制造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3-03-26 06:52 字号:T|T

摘要: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的蔓延式扩张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半截城镇化:城市打开了大门,却没能让农民融入城市专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着眼点应是“农村居民的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其他都是空谈。”蔡继明说。

90年代至今/“半截城镇化”

不过,进入90年代,“小城镇、大战略”的具体实践却并未消失。

胡鞍钢认为,进入90年代后,国家关于城镇化的思路仍然是发展小城镇。他说,“发展小城镇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并参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共同规律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在胡鞍钢看来,这一提法的出现主要是不希望大量人口聚集在大城市,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常见的“贫民窟”。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是非常独特的。在胡鞍钢看来,它既曾经历过在传统农业社会解体过程中形成的“飞地”城市,也经历过计划经济体制下伴随着政府强力发动工业化而发展的城镇化,还经历了人口和劳动力自由流动过程中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

根据胡鞍钢的研究,1992年至今,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建立和完善,私营、个体经济迅速兴起,大量农村劳动力大规模从乡村迁往城镇地区、甚至跨地区迁往其他地区,主要从事非正规就业,导致城镇非正规经济和就业出现爆炸性增长,迅速形成了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并存的城镇二元结构,与农村二元结构一起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四元结构,即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和城镇非正规部门。

显然,这一“四元结构”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大规模城镇化的过程。蔡继明也认为,大量农村人口从农业部门转到非农业部门,这本身就是城镇化。然而,城市向农民打开了大门,却没能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蔡继明认为,进城农民已经从事非农业生产,在城市里也享受了一定的城市文明,受到了城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但由于没有获得城市户籍,不能享受医疗、教育、社保、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公平待遇,“这是一种半截城市化。”

这一持续至今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政府主导的鲜明特征。蔡继明认为,政府主导集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先由政府做规划,使得城市规划面积不断扩大;然后开始征地,对外招商引资、建新城。“很多城市都是老城区之外再建一个新城区。”蔡继明说,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同时,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这种城镇化的直接后果是空间不断扩大,但忽略了人口身份的转移。”

不仅如此,这种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还造成了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大量的土地粗放使用导致浪费严重,并且严重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城镇化城镇化演进户籍问题农村土地问题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