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演进30年 户籍土地未解决

扫描到手机 置家制造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3-03-26 06:52 字号:T|T

摘要: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的蔓延式扩张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半截城镇化:城市打开了大门,却没能让农民融入城市专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着眼点应是“农村居民的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其他都是空谈。”蔡继明说。

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的蔓延式扩张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半截城镇化:城市打开了大门,却没能让农民融入城市专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着眼点应是“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正如此前舆论所热切期待的,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单独用200余字的篇幅阐述了“城镇化”。记者梳理近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这种专门对“城镇化”进行阐述的情况并不多见。

城镇化,尤其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可以预见,随着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将再一次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飞速变迁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作为衡量现代社会进步标准之一的城镇化,也经历了内涵不断演进和修正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逆城镇化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热情高涨地推进工业化,从而催生了新中国城镇化的萌芽。然而,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城乡户籍制度也在此期间形成,作为城镇化前提的人的自由迁徙受限。

1958年1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文规定:农民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必须持大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录取证明,或者城市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

这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正式建立。此后随着附着在城市户籍上的福利越滚越大,中国长期呈现城乡人为分割、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对立的局面,从而导致城镇化进程的缓慢和某种程度上的扭曲。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对记者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年,主要是“国家推动城市化”;1959年后随着“大跃进”的失败,转向抑制城市化、甚至出现城市化的倒退。

此后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题。“文革”开始后,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推进,又出现了“反城镇化”的倾向。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向记者分析说,在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情况下,这一历史时期城镇化率提升极为有限。

即便如此,依然有学者展开了对城镇化的初步研究。

早在1958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就曾刊载一篇文章《农村人民公社居民点的规模及其配置》,应是新中国最早提到“城市化”概念的文章之一。到1979年,南京大学教授吴友仁在《城市规划》杂志上发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率先展开对我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城镇化城镇化演进户籍问题农村土地问题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