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演进30年 户籍土地未解决(2)

扫描到手机 置家制造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3-03-26 06:52 字号:T|T

摘要: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的蔓延式扩张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半截城镇化:城市打开了大门,却没能让农民融入城市专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着眼点应是“农村居民的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其他都是空谈。”蔡继明说。

80年代/乡镇企业带来小城镇繁荣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镇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1980年10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时,就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1984年1月,国务院发布《城市规划条例》,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确认了这一方针。

当时的背景是,“文革”结束前后,农村不少地方就地办起了社队企业,并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1984年,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由此,我国农村经济迅速繁荣,直接影响就是小城镇的飞速发展。

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家乡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进行农村调查时,发现原本凋敝的小城镇因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而重新勃兴。费孝通判断这将是我国农村又一次大变革的开始。他把相关思考写成《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小城镇,苏北初探》、《小城镇,新开拓》等四篇文章,陆续在媒体上刊发,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所主张的“小城镇、大战略”思想,由此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城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

胡鞍钢认为,在1978~1992年间,伴随着农村改革而崛起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有力地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格局,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至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迅速形成了农业和乡镇企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加上城镇部门构成了中国特有的三元结构,即农村农业部门、农村乡镇企业和城镇正规部门。

其时,在团中央任职的李克强正在攻读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他已注意到这一现象。他的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还荣获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在某种意义上,这一乡村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乡村城镇化。”蔡继明认为,这种城镇化的特点是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的是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蔡继明看来,这是一种低级的、初级的城镇化,因为这“实际上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进,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上世纪80年代一度红火的农村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跌落,其所带来的小城镇发展也动力大减。

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小城镇、大战略”的城镇化思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1989年,国家将城市发展方针修改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从此,“积极发展小城市”的表述消失不见。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城镇化城镇化演进户籍问题农村土地问题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