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新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扫描到手机 石家庄资讯 来源:置家网 发布日期:2019-09-16 17:42 字号:T|T

摘要:置家网消息,9月16日石家庄市新华区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在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十三五”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部署了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区建设宜居宜业新华的宏伟蓝图,是新华人民共建富强美丽新华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置家网消息,9月16日石家庄市新华区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在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十三五”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部署了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区建设宜居宜业新华的宏伟蓝图,是新华人民共建富强美丽新华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全文:

石家庄市新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分析 2

一、发展基础 2

二、面临挑战 6

三、发展机遇 8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发展定位、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指导原则 12

三、发展定位 14

四、发展目标 17

第三章  坚持科学统筹 优化空间布局 23

一、统筹发展“一核两翼” 23

二、全力推进“点轴融合” 24

第四章  坚持三产主导 优化产业体系 27

一、突破发展高端服务业,推动高端商务聚集 27

二、升级发展传统商业,构建现代商业体系 29

三、品质发展生活服务业,保障宜居宜业新华 30

四、升级发展外贸产业,打造对外开放平台 31

五、重点发展楼宇工业,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2

六、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动两翼区域持续发展 34

第五章  坚持创新驱动 打造持续发展新引擎 36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6

二、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37

三、推进“双创”平台建设 37

四、实施一批创新创业重点工程和项目 38

第六章  坚持协调发展 加速城乡融合 40

一、全面提升城区品质 40

二、加速全面城市化进程 42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44

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45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建设 48

一、强化城乡污染防治 48

二、推进生态环保城区建设 50

第八章  坚持改革开放 激活发展动力 52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2

二、完善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体制 53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4

第九章  坚持共享发展 建设幸福新华 56

一、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56

二、积极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57

三、推动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60

四、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60

五、加快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61

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62

第十章  坚持依法治区 促进和谐发展 63

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63

二、实施平安新华工程 64

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64

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65

第十一章 着力强化实施 构建保障体系 66

一、构建人才保障体系 66

二、构建科技保障体系 67

三、构建高效执行体系 67

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68

前  言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新华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全面实现城市化的重要时期。面对转型升级新任务,牢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新机遇,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科学编制好新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挑战,动员和鼓舞全区人民建设“宜居宜业、富强美丽新华”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在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十三五”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部署了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区建设宜居宜业新华的宏伟蓝图,是新华人民共建富强美丽新华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分析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区委和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揽,以“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华”为目标,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稳步推进各项重大战略任务,虽然经济总量未能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但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区积极落实稳增长、调结构等关键举措,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210.4亿元,年均增长10%,是“十一五”末的1.7倍。全部财政收入实现46.75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63亿元,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6.24%和18.81%,是2010年的2.1和2.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84.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554亿元,年均增长16%,投资对经济总量的拉动效应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196亿元,年均增长14.3%,是2010年的1.67倍,消费市场活跃度显著增强。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投资环境,重点发展服务型、高端型、总部型、生态型经济业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2:32.6:66.2,调整到2015年的0.9:24.9:74.2,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日益凸显。“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5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出“十二五”规划目标2.2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实现39.07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8.56%。全区商务楼宇新增面积80万平方米,达到140万平方米,2015年楼宇税收预计实现14.5亿元,占全部税收比重达到34%,整体上看,服务业呈现总量持续扩大的良好态势。

(三)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发展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化。“十二五”末,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企业15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2家,企业技术中心11家,累计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课题135项,争取各类科技资金3357万元,下拨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4088万元。有66项课题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或验收,10个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以上水平,21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加强。

(四)城区面貌显著改观

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城区功能更趋完善。友谊大街、和平路、石闫路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主要入市口形象大幅提升。对30条小街巷实施景观改造提升,实现了“一街一风格、一街一特色”。对新华路、石清路等160条道路进行了养护维修,完成了62处“田路分家”工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创建省、市级绿化达标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小区18个,创建了10条绿化精品街道,市容市貌显著改善。推行主干道20小时、次干道16小时保洁,确保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为133个无物业小区提供了日常清扫保洁服务,将203条城郊农村的道路纳入了保洁范围。加强对工地施工进行日常检查,严控工地扬尘。全区启动了1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工回迁楼197栋287万平方米,竣工回迁楼155栋211万平方米。有16个项目列入征收计划,其中5个已完成征收,5个项目取得较快进展,6个项目正在启动征收程序。

(五)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依法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力转变工作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建成投用,全区所有审批部门和审批事项实现了应进必进。“三级平台、两个代办”全面落实,乡镇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全部建成,村居政务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0%。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43项,减少审批环节480多项,政府效能建设不断加强。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先证后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服务举措全部落实到位。先后启动了17个村的改制工作,其中14个村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工作平稳推进。

(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圆满完成化学需氧量排放、二氧化硫排放、氨氮排放、氮氧化物排放等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累计下降29.7%,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完成全部295台燃煤锅炉拆改任务,推广型煤12500吨。在全市率先完成16824辆黄标车淘汰任务。指导规模以上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加外加工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节能,取得明显效果。健全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机制,切实履行企业限产、工地停工等应急要求,辖区环境进一步改善。强力推进以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治理攻坚行动,健全环保网格化管理体系,空气质量从2015年开始明显好转。2015年,西北水源站点位优良天数131天,较2014年增加57天;重度污染天数67天,较2014年减少52天。

(七)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确保社会民生持续改善。2015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9.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5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31684元,同比增长8%,是2010年的1.7倍。“十二五”以来,新增就业人员5.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始终控制在13‰以内。城镇职工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6.53万,工伤保险人数4.14万,分别是2010年的2.1和2.5倍,城镇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4.4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区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医疗机构达到29家。新建乡镇国医堂2所、社区国医馆15所。顺利通过了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验收。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家,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2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启动了联盟路小学等10所学校的改造工程,新建了和平西路小学等11所标准化学校,成立了28中教育集团和38中书法特色教育集团,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区文体中心投入使用,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秀河小区一期2064套保障房和东三庄、东焦1025套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部竣工,启动了岳村、清真寺街等1786套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突破,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面临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竞争与合作相互交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我区在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制约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传统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传统商贸企业受电商兴起、消费升级等因素冲击,发展陷入困境,转型求变迫在眉睫;受国际市场大环境影响,传统外贸企业遭遇发展瓶颈,有单不敢接、秩序不规范、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退二进三”的加快实施,加之石家庄区划调整的影响,传统工业企业在城区内的发展空间被不断挤压,亟待转型升级以增强发展后劲。总体来看,传统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将成为我区“十三五”期间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

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和产业类项目的带动效应,现代服务业还未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足;高端服务业发展缺乏合理布局和精准定位,聚集度和产业化程度不高,与邻区相比竞争优势并不突出;随着传统工业项目的不断外迁,新兴工业未能及时填补外迁企业的空白,城区发展支撑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创新驱动的能力有待提高,平台建设有待加强。总体来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区域交通路网建设严重滞后,断头路、丁字路、错岔路众多,地下管廊、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汛期积水路段多,影响了城市运营和沿路产业的布局;城区面貌与先进城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区内没有多业态融合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氛围不浓厚,居民消费力“外流”现象严重;缺乏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环境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商务楼宇品质不优、配套不足,缺乏地标性建筑,知名度不高,对知名公司和企业的吸引力不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能力不足。

(四)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困难

水源地保护和航空限高等瓶颈仍将长期存在,制约我区在二环外区域的发展潜力,杜北乡、大郭镇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石家庄市区划调整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功能定位与资源分配格局,新华区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城区规模较小、老旧小区多、中低收入人群较为集中、民生改善任务繁重、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仍需提高等问题愈加凸显,给产业布局优化、重大项目引进带来困难,对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提出了挑战。

三、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既是新华区攻坚克难、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新华区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下,城市化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共享发展物质成果的同时共享科学发展的“生态红利”。尽管我区在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十三五”期间,众多有利因素的集中释放,将为我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进入加快推进期,伴随着首都资源的再分配,为我区深度融入协同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三极的石家庄市主城区之一,我区具备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和丰富的产业优势,对积极主动承接北京传统服装产业、商贸物流企业外迁,以及高技术类企业和“双创型”中小企业等产业外溢具备一定优势。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也为新华区整合外部资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协同带动城市协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

伴随着我国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在居民收入逐年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等积极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消费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居民开始从以追求性价比为核心的消费理念向以追求优质产品为代表的消费理念转变,这将为我区商贸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同时,消费升级也为房地产、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产业提供了强劲驱动力,为我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机遇

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给我区化解落后过剩产能、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认真领会供给侧改革核心理念,精准把握中小型工业企业进入主城区建立企业总部与研发基地、各类大型企业在主城区设立区域总部及营销中心等高附加值部门的需求,主动对现有存量商务楼宇进行改造,有针对性的提升我区商务楼宇资源品质,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企业部门入驻;同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帮助已经不适合在我区发展的工业企业搬迁,并对搬迁留下的城区空地进行定向开发,集中吸引适合在市中心发展的高端商务、楼宇工业等业态入驻,带动我区楼宇经济提档升级。

(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带来的机遇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将京津冀列入试验区,并指出河北依托石家庄、保定、廊坊先行先试。石家庄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将助力我区借力京津优质科技资源弥补自身创新能力偏弱的短板,进一步加快我区的创新步伐,推动更多京津研发成果在我区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和科技上的支撑。伴随科研体制的创新,科研人员将更有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开放加快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和科技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让创新型企业在本地涌现,形成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发展定位、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重点推进项目集约开发、现代服务业提质、新兴产业成长、宜居宜业城区创建等工作,着力构建省会创新发展的集聚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生态宜居的引领区、汇商聚智的示范区、文明和谐的幸福区,先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指导原则 (一)坚持解放思想

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制胜法宝,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重要机遇,着力打破束缚发展的思想藩篱,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创新引领发展的政策举措,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大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

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客观分析当前区域间的竞争态势,理性认识我区现有的优势劣势,准确把握城市核心城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科学谋划新兴产业发展,有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三)坚持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把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转变生产方式、拓展发展空间作为首要目标,让全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力争在“十三五”中期实现全面城市化。

(四)坚持创新驱动

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强化我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软实力,为打造“宜居宜业新华”奠定坚实基础。大力提升技术创新对我区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鼓励研发、引进新技术,提高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强化我区创新发展的硬实力,为打造“宜居宜业新华”提供硬件支撑。

(五)坚持改革开放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间的关系,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职责,提高行政效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主动对标京津、对接京津、合作京津,鼓励和引导各行业、各领域积极融入协同发展。

(六)坚持民生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七)坚持依法治区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扎实推进法治建设,推动严格执法、人人守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

(八)坚持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形成群策群力、聚焦发展、激情工作、正气昂扬的生动局面。

三、发展定位 (一)创新发展集聚区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资源向我区集聚。以河北互联网大厦为载体,充分利用中关村海淀创业园石家庄分园落户我区的有利时机,深化与北京中关村的合作,移植北京地区先进的创新体系和成熟的管理模式,整合北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发资源,为京津各类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的技术转化与转移提供高质量的承接平台,打造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积极引进创新创业类企业入驻我区,加快推动互联网+及相关链条产业创新成果与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集创客空间、孵化器、创业金融、科技金融、高新技术交易平台于一体的推动我区发展的创新资源集聚区。

(二)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充分发挥我区地处省会核心的区位优势,依托核心地段原车辆厂搬迁遗留的“连块大片地块”,引入高水平的项目投资、设计规划、管理运营机构,在市中心高起点打造高端商务聚集区,吸引包含金融CBD、创投聚集区、各类交易中心及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等高端商务业态,以及为聚集区配套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业态入驻。以新华集贸市场和现代智慧物流体系为依托,重构以B2B、O2O为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进传统业态转型升级,打造集中小型综合体、特色街区、电子商务平台为一体、各具特色且多业态融合的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 

(三)生态宜居引领区

充分发挥我区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认清杜北乡、大郭镇发展空间受限这一基本现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市场化机制优化我区环境,全面提升承载能力。针对现有土地开发接近饱和、新批项目用地指标缺口较大等发展制约,坚持眼睛向内,向网络要空间、向产业要空间、向集约要空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低效企业;把深挖生态经济增长潜力、拓展生态经济增长空间作为新的增长点,严格落实主体功能,严守生态红线,积极创新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区建设,通过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充分激活生态资源潜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化。

(四)汇商聚智示范区

充分发挥我区城市主干道、京昆高速等主要出市口、石家庄北站客运货运的便利交通优势,依托新华集贸市场的商品流、人流、资金流,整合华强广场、太和电子城、福兴阁、苏宁广场、东方大厦等单体商业,建设并完善城市立体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我区发展。针对我区城区内交通体系不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混乱、专业批发市场配套不全等发展瓶颈,精准引进一批能够提供信息服务的智力支撑机构,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先行先试,构建集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大数据中心、基于车联网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于一体的现代智慧物流体系,系统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打造省会汇商聚智的示范区。

(五)文明和谐幸福区

坚持把改善民生、惠民利民作为我区“十三五”期间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更具品质、更有保障。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着力营造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深化市民教育,提升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礼仪修养;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风和顺、家庭和睦的文明和谐的幸福区。

在“五大定位”指引下,“十三五”时期,我区将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实施创新强区战略,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实施开放活区战略,借力京津快速发展;实施智慧兴区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实施生态靓区战略,打造生态宜居新华。通过加快各类高端“商务平台”建设,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节奏,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化,将质量强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建设提质升级、生态经济规模发展,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四、发展目标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更加注重培育新兴增长点,更加注重增强长远竞争力,全面树立实力新华、活力新华、生态新华、文化新华新形象。全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市前列,经济质量和效益居全市前列。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确保大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确保实现全面城市化,确保先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调控方向和目标是:

(一)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升

全区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突破300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3863元。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力争达到40.6亿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显著增加。

(二)产业转型升级进展显著

调优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向集约化、精细化、三产化转型,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形成主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明显提高,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水平。形成优势集群,依托立区项目、重点楼宇、优势产业,推进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在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为先,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劳动充分就业,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到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554元,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四)社会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着重解决好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救济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努力推进依法治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到2020年,每3-5万居民设置1所卫生服务中心,每千人卫生院床位数达到1.5个,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五)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区。承接京津城市群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品质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各项控制指标在全市位居前列。到2020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3%,空气质量达标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达到市要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达到2.2%以上。

(六)城市化建设全面突破

完善城区治理,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区建设上水平、出品味,力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城市化。彰显文明和谐,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法律素养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水平日趋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

(七)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牢牢树立“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打造和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我区的核心竞争力。围绕抓经济、促发展搞好服务;围绕惠民生、促和谐搞好服务;围绕抓基层、打基础搞好服务。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我区政务服务在全市率先实现程序最简、效率最高、干预最少、全程领办。

新华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1.部分指标为预计;2.带[]为累计数。

第三章  坚持科学统筹 优化空间布局

树立主体功能开发理念,推进区域空间开发统筹发展,根据全区空间特点和基础条件,合理规划中心城市经济聚集区、二环外发展相对滞后城区,形成“一核两翼、点轴融合”的空间布局,带动全区区域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主题突出、布局合理、内外互动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一、统筹发展“一核两翼”

按照功能分区、错位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区域空间系统开发,力争形成以中心城市经济聚集区为核、二环外杜北乡、大郭镇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区域发展格局。

(一)全力壮大中心城市经济核心区

以新华集贸、北站为节点,以中华大街、地铁三号线为交通干线,以中华大街、新华路、友谊大街、泰华街、西三庄街等街道为发展轴,推动中心城区发展。新华集贸中心市场区域,以高端商务聚集区和现代商业融合区为基础,整合民族路、清真寺街等特色街区,打造新华区东部商务核心区;北站区域,以商贸物流为核心向外辐射,打造中部特色商贸物流区。西三庄街区域,依托河北互联网大厦,打造西北创业创新示范区;依托航空大厦、河北传媒集团总部,打造企业总部聚集区。

(二)加快发展二环外城区

科学利用二环以外区域的农田、绿地、水源优势,以二环外杜北乡和大郭镇为两翼,构建适应新华主城区特点的楼宇工业以及都市农业体系,并在符合新华绿色发展定位的前提下,科学配置资源,打造新华区绿色发展的生态支撑区、西北部省会后花园。

杜北乡区域结合水源区划片情况,对现有各村的功能进行重新规划,重点打造都市农业、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和仓储物流等产业。尽快启动相关规划编制和调整工作,充分研究水源保护地政策,通过科学扎实的论证,从根本上突破水源区及现有城市规划限制,拓展杜北乡招商引资的空间。大力推进生态休闲旅游,将辖区内的人文景点、生态景观连点成片,将自然保护和乡土风情融为一体。

大郭镇区域根据航空限高的实际情况,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楼宇工业、都市农业、仓储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在旧村腾退和主干道路沿线适宜区域,合理布局高端花卉、农村庄园、城市酒堡、旅游观光等项目;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对尚未开发的土地进行整体开发,通过打造特色楼宇等方式,为新引进企业提供发展平台,以楼宇为节点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二、全力推进“点轴融合”

根据我区空间产业布局特点,着力打造以新华集贸市场、北站、植物园为主节点,以中华北大街、友谊北大街、西三庄大街为主发展轴的“点轴融合”空间发展格局。

(一)全力打造“三节点”

整合打造老火车站现代商务核心区。依托正在谋划的高端商务区聚集区和现代商业融合区,充分发挥新华集贸中心市场的传统商业优势和客流优势,整合东方大厦、苏宁广场、华强广场、金指数国际广场等商业楼宇,打造现代商务核心区。

加速打造北站特色商贸物流区。依托火车北站升级改造带来的人流、物流优势,整合新合作城市广场、华宁春天商业广场、圣仑大厦等商业商务楼宇,打造特色商贸物流区。

充分发挥植物园周边区域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土地资源,以植物园路西侧地块项目为依托,整合岳村、于底等改造项目的商业功能,打造石家庄西北部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新商圈。大力发展现代化专业市场、商务办公、精品购物中心、总部基地、综合物流、会议会展等业态,努力打造省会绿色生态休闲区。

(二)优化提升“三轴”

充分发挥中华北大街机场快速路的交通优势,着力优化以金圆大厦、军创国际、鹿诚大厦等楼宇为依托的南部聚集区,以中储红星美凯龙、荣鼎天下、桦林国际、华宁春天等商务楼宇为依托的中部聚集区,以宏远商务、北郡为核心的北部聚集区,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科技孵化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代表新华形象和发展水平的第一迎宾大道。

充分发挥友谊北大街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依托航空大厦、中粮大厦、中远大厦等楼宇,重点发展总部办公、高端商务和配套服务等业态。

充分发挥西三庄街传统企业较多的特点,依托河北互联网大厦、豪威大厦汇君城等楼宇,科学安排商业业态,重点引入创客空间、都市工业、服务外包、生产性服务业入驻,形成低密度宜居、宜商新兴街区。

(三)培育发展“副中心”

以新华集贸市场、车辆厂区域为现代商业核心区,进一步推进点轴融合,着力打造三个副中心区域。

在青年街以西、华西路和民族路以北、兴凯路以南、维明大街以东区域,整合中华大街、康乐街、新华路、兴凯路沿线相关商务楼宇资源,打造中部商务副中心。

围绕北站,在泰华街以东、新华路以北、中华大街以西、滨华路以南区域,整合新华路、泰华街、和平路、中华大街沿线相关资源,打造中部商贸物流副中心。

北二环西路以南、北城路和天翼路以北、西二环北路以东、泰华街以西区域,整合西三庄街、友谊北大街、泰华街沿线商务资源,打造创业商务副中心。

第四章  坚持三产主导 优化产业体系

转变传统发展思路,从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发挥石家庄核心城区有利区位出发,按照“一核两翼”产业空间布局,借助互联网+和创新思维,突破发展高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商业,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开辟发展新领域,到2020年,实现高端服务业规模翻番、传统商业转型成功、三产比重逐年提升、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基本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

一、突破发展高端服务业,推动高端商务聚集

依托二环内核心区商务楼宇资源,优化打造四个功能区:创业金融功能区、中小企业总部区、创客空间集聚区、创意研发汇集区,推动我区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全力发展新兴金融服务业

发挥新华区核心区优势,以车辆厂搬迁后空出的400亩工业用地为平台,加强与京津金融资本对接,大力引进银行保险、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在我区设立区域型总部或分支机构,打造省会以创业金融、科技金融为特色的金融CBD。吸引区域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河北省(或石家庄市)区域中心总部入驻;吸引以创业金融为核心,吸引风险投资、产业基金、中小企业引导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入驻;吸引担保、融资租赁、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等其他金融业态的企业入驻;吸引各大券商、创业辅导机构入驻。

(二)大力推进咨询、技术服务业

大力推进创业、咨询管理机构入驻新华区,为在新华区创业的企业提供支撑。打造集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咨询中心、中小企业融资指导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创业服务平台,吸引省内外管理咨询公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咨询机构入驻新华,推动新华区楼宇经济高端化发展。

结合石家庄企业的设计需求,积极吸引顶级设计公司到新华区设立分支机构。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产品测试与质量检测等服务机构入驻新华,为新华区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

积极推进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建设基于云服务中心的新华区电子政务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检索、信息报道与发布、信息咨询、网络信息等服务,建设智慧社区、智慧商业、智慧物流、智慧产业、综合征信等平台,推动新华区的智慧化发展。

大力提升研发成果转化效率,搭建在京津冀区域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高新技术交易平台,提供专利转让、知识产权融资、专利价值评估等相关服务,推进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应用。

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区楼宇经济优势,加大面向京津及其他先进地区的招商力度,构建以金融服务外包、科研服务外包、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外包、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服务托管、远程呼叫中心为重点的服务外包产业体系。

二、升级发展传统商业,构建现代商业体系

积极推进互联网+商业,对新华集贸等传统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具有高水平、精品、特色、智慧等特点的现代商业体系。以此为基础,整合都市旅游资源,打造现代商业聚集区、休闲购物新业态。

(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依托我区的外贸、批发优势,以B2B2C为突破口,参照O2O模式,打造现代商业新业态。借力已入驻我区的中国网库、21BCD等大型电商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区域电商、网络品牌线下展示、传统商业互联网推广等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商业新业态。

(二)高起点打造特色商业街

借鉴京津特色步行街的发展模式,以业态提升、规范管理、景观打造为重点,对清真寺街、民族路、北大街等传统特色街区进行改造,打造特色小吃一条街、精品购物一条街、民俗文化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在方便新华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吸引其他市民到特色街区消费,凝聚人气。

(三)创新打造专业商业综合体

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依托物流优势与现有批发市场基础,对现有的服装、电子等市场进行整体改造,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一体、批发、零售、展示功能齐全的新型专业市场,并将市场与周边特色街区的餐饮、休闲、娱乐功能融合,打造具有新华特色的专业商业综合体。

(四)全力发展智慧物流

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根据新华区商贸物流整体需求,依托城市共同配送公共服务平台、商贸批发与物流快递协同信息服务平台、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大数据中心构建新华区智慧物流体系,探索在二环外构建服务于商流物流分离的智慧物流园区,在二环内构建基于物联网平台智慧物流大数据中心。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对现有物流体系进行优化,探索构建基于快速物流通道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

三、品质发展生活服务业,保障宜居宜业新华

(一)整合发展休闲旅游业

推进一产三产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生态采摘度假游。对现有文化旅游项目进行整合,推进特色街区建设、专业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购物游、文化游、体验游等新型都市休闲项目。

(二)加速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依托区内省二院、省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发挥二环以外区域自然环境好的优势,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构建以医疗机构为支撑、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的医养结合为老服务体系。重点在植物园周边区域打造面向中高端的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发展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云医疗等为代表的现代健康服务产业。

(三)提升发展文化产业

依托区内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参考京津优势资源和先进经验,依托省新闻出版局、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传媒学院等平台,充分发挥石家庄国际动漫节艺术展示、产业交流与大众娱乐的作用,强化与京津文化创意企业合作交流,培育壮大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多媒体广告等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吸引京津教育培训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引入国内外专业培训机构,推动社会教育发展。

四、升级发展外贸产业,打造对外开放平台

(一)大力推进外贸产业转型升级

利用好我国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签署的一系列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引导企业抓住关税降低、壁垒减少的有利机遇,加快推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专业型、示范型出口基地;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扩大文化贸易和技术进出口规模,实现由货物出口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出口相结合转变;积极探索外贸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离岸贸易、国际中转贸易、市场采购贸易,建立跨境电商完整产业链,打造一批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外贸企业,扩大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进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力争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

依托河北省商务厅、河北省商检局、石家庄海关的政府资源优势、大型外贸企业集聚的产业优势,借力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打造战略性开放合作平台。依托21BCD网上商城、冀台联网等对外合作电商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境内外企业沟通、洽谈提供优质服务,引导跨境电商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为进出口企业交易、通关、物流、仓储、融资等提供全面配套支持;鼓励企业利用自建平台加快品牌培育,拓展营销渠道。

五、重点发展楼宇工业,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依托十三所等科研院所、河北经贸大学等院校、现有工业企业,打造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助推体系,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为总部基地培育潜在客户。引进高端制造业或传统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帮助现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提升竞争力,帮助无法在新华区发展的企业向外搬迁,优化工业体系,打造具有符合新华省会主城区特点的工业体系。

(一)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吸引占地少、污染小、单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在新华区落户。重点吸引电子信息、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入驻新华区,通过在杜北乡、大郭镇合理布局工业楼宇的形式,为相关产业提供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创业创新示范区、金融CBD的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二产与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对二产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吸引研发、创意、品牌打造、信息服务等制造业的高端环节,为我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改造提升现有产业

充分利用京津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3研究所、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充分立足科一重工、冀雅电子、龙权股份等现有企业的产品特性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我区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工作。鼓励企业依托我区的外贸优势,积极走出去。强化对走出去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积极联系金融机构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已经不适合在新华发展的企业寻找出路,帮助企业完成重新选址、搬迁工作。

(三)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

充分挖掘省会高新技术资源,积极强化与京津高新技术企业对接合作,引导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为企业打造技术支撑平台。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发展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建设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开放共享、特色鲜明的服务支撑体系,营造助推科技企业加速成长的配套环境。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加强与京津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功能一体化服务机构。

六、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动两翼区域持续发展

以调整种植结构为核心,大力发展精品农业,面向石家庄市高端市场,品质化发展。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农业,快速提升第一产业附加值,推动农民增收。重点发展娱乐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围绕优质有机粮、安全有机菜、特色花卉与苗圃等,增加文化、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的投入,实现农业转型发展。

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提升农产品的加工程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推进采摘、休闲体验、农产品定制等服务业,借鉴京津开发旅游资源的经验和做法,以天轩农业、大马生态园等特色农业为依托,大力开发以旅游观光、生态采摘、农家乐为主题的特色农业休闲旅游项目,通过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发挥毗邻桥西蔬菜批发市场的区位优势,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整合域内外农产品资源,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打破农产品的地域界限,简化中间环节,“倒逼”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户去控制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户收益。

第五章  坚持创新驱动 打造持续发展新引擎  

大力实施创新强区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家、省、市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衔接,重点在创新资源、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在符合新华区省会主城区特点的前提下,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助推一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挖掘省会高新技术资源,积极强化与京津高新技术企业对接合作,引导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创新,聚焦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依托科一重工、广联信息等企业的技术优势,借助京津乃至全国的科技资源,建设产业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协同创新组织,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完善一批中试、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信息等服务平台。

二、强化创新人才支撑

创新引才聚才方式,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整机制,推行紧缺专门人才动态目录制度,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来我区创新创业。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充分发挥我区的科技资源优势,依托我区43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主动承接京津科技功能转移,盘活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我区科技基础条件和配套服务设施的领先优势,推进“巨人计划”“百人计划”“三三三人才工程”和“十百千人才工程”等项目建设。

完善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允许企业与发明人事先约定开发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权利归属、收益分配方式。

三、推进“双创”平台建设

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发展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建设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开放共享、特色鲜明的服务支撑体系,营造助推科技企业加速成长的配套环境。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加强与京津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功能一体化服务机构。

充分利用中关村海淀创业园石家庄分园落户河北互联网大厦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北京中关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建设特色鲜明的科技孵化和创新园区,加快推进石家庄中关村创业大街项目,为京津科研机构、创新机构转移提供载体。支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加快建设河北金种子众创空间等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社区,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和活力。复制推广京津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消除与先进地区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的差距。

引入多层次金融服务机构,优化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积极引入融资租赁、金融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支持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拓展保险资金投资领域和规模,支持开展科技保险、责任保险等保险新品研发。强力推进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做优做强,扩大股权、债券和票据融资规模。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四、实施一批创新创业重点工程和项目

加大创新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谋划和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重点工程项目,为培育和吸引创新人才、提高创新水平,建设创新型新华提供动力和支撑。全力推进车辆厂项目,力争建成省会规模最大、设计最优、功能最全的金融创投CBD;全力推进河北互联网大厦建设,依托中关村海淀创业园的品牌与资源优势,与金种子众创空间、新华网、创客天下等机构共同打造全省一流的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全力推进航空城产权交易大厦建设,打造综合交易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河北广联二维码物联网平台建设,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重要节点;积极推进中国网库石家庄电商谷建设,助推我区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21BCD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建立互联网+外贸的对外开放新模式。

第六章  坚持协调发展 加速城乡融合

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绿色低碳、彰显特色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大力培育中心节点,不断完善城镇综合功能,显著提升城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全面城市化。

一、全面提升城区品质

发挥独特区位人文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城区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环境大幅改善,促进城市品质大提升,努力把城区建设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经济活跃、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区。

(一)推进小区管理提质

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以政府投入为牵引,整合各方资源,从治理老旧小区乱源着手,实施拆违治乱综合整治。及时跟进规划建设,重点弥补公建积欠,导入完善基础服务功能,解决好事关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推动完善业主治理架构,通过政府适当购买服务打底与推动自治管理衔接,着力构建社会公益主导、社区协调贯穿、业主治理支撑、物业管理配套的长效机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全部达标。加强社区管理,巩固扩大综合示范点创建,丰富服务内容,拓展便民项目,走出一条具有新华特色的社区管理之路。

(二)提升生活品质

以“有机更新、改造提升”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积极推动城区路网建设,以和平路高架西延为突破,围绕贯通纵横交通格局、促进产业铺展,增建一批道路设施,形成一批城市景观。加大景观综合整治力度,从道路硬化美化、建筑立面整治、城市节点景观设计、网格管理责任落实等各方面体现处处精心、精细、精致要求,将城区扮靓做美。在主次干道及重要节点上建设一批城市小游园、小景点,发挥绿地的游憩、景观、净化空气等服务功能。完善儿少中心、石太公园、水上公园、赵佗公园、中山公园服务功能,重点实施水上公园整体改造提升工程。加强社区文化广场、健身广场、文化室等设施建设维护,加强宣传橱窗管理。加大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力度,解决低收入人群、新就业职工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三)深化文明创建

加强先进文化引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做文明有礼的新市民”为主题,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重要目标,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要求,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为我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坚实道德支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打造特色文化符号。着力强化网络、环境、秩序文明引导,深入推进公共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教育网络,积极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着力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推动我区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

二、加速全面城市化进程 (一)基础设施完善对接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编制新华区基础设施规划,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协调石家庄市有关资源,推动交通、管网对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打造功能配套、管理科学、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交通网络互通互联。按照省会“一河两岸”总体空间布局,适应城区空间拓展,加快构建与周边县区无缝对接、高效顺畅的现代交通网络。

(二)提升城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注重兜底线、补短板,通过搭建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等手段,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实施好城郊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基层办学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城郊覆盖;尽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社区医疗建设,构建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完善农村文体娱乐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

(三)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步伐

进一步完善城区规划,大力推进城市面貌改造提升,坚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使城区焕发新颜,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重点推动地铁3号线一、二期5个站点、市第二中学项目、棉六西宿舍项目、华牧项目、太行机械厂、商务厅6号院项目、和平路西延项目、河北科技大学二期、迎春巷项目、大厂北地块项目改造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协调力度,分类推进城市棚户区危房改造工作。

(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规划引导,推动农业与旅游休闲产业深度融合。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要求,以“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改水改厕,建设环境更优美、秩序更井然、生活更舒适的美丽乡村。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金融、商贸、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等向农村拓展和延伸。把“三产融合”作为新型农业发展的战略突破点,通过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兴职业农民,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发展,拉长农业生产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新功能,打造农业产业新业态。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创新模式和机制,全面实施单元网格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化精细化管理水,努力把我区建设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优良、管理有序的宜居城区。

(一)综合整治市容

抓好主干道城市管理样板路建设,切实清理违规占道经营行为,实现城市市容秩序根本性和常态性改善;强化小广告整治,实行专项资金补贴,由卫生队统一实施;完成辖区所有早夜市和特色街区的提升改造,确保交通的顺畅和市容环境的整洁;重点做好样板街道创建和小街巷景观提升工程,营造具有人文情怀的城市基本活动空间;清扫保洁继续向二环外、未改造城中村、无物业老旧小区延伸,逐步提高已经接手管理道路和社区的清扫保洁水平;建立24小时巡查机制,坚持联合执法,规范渣土运输,切实防止带泥行驶、沿街遗撒。

(二)强化市政监察

对辖区所有道路、市政设施进行排查,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最大限度争取大修项目或资金,对辖区内所有小街巷进行一次整修,重点完成明珠北街、丰产路等8条道路的新建或大修任务,实现全区无污水渗坑,实现全区道路无黄土裸露。加大雨污管道的整修,确保安全度汛。

(三)规范绿化执法

强化执法人员业务培训,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和区法制办专家,对园林执法职责、范围、标准、要求、法律适用进行专业培训指导,提升执法人员整体水平。强化执法程序训练,要从巡查日志填写、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方法、询问笔录、法律文书制作、处罚台账的建立等方面入手,进行模拟训练,努力打造素质高执法严的执法队伍。加大园林绿化执法力度,在全区形成爱绿护绿的浓厚氛围。

(四)建设应急体系

以防汛抢险、大气污染防治、应对突发事件为主要任务,以城市管理执法大队和各乡镇、街道执法中队为依托,组建500人的应急队伍。并积极整合现有应急资源,以预警为重点,以应急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和提高各项应急保障机制建设,切实提高我区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和基础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一)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全面提升新华区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扩大信息网络规模,完善治安防控信息网络。

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加快新华信息化进程。积极打造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支撑平台,推行网上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推广办公自动化(OA)系统应用,基本形成政府网上协同办理格局。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共享。推进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加强新华互联网城镇建设,加快教育、农业、旅游等重点领域以及城郊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小镇”为重点,力争“十三五”末实现主城区商贸服务等客流集中区域WIFI全覆盖。 

大力提升城管的信息化水平。通过普及数字化案卷处置通,安装GPS定位查询系统,实现对执法队员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解决传统巡查方式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引入车载视频无线监控系统,推动城市管理工作高效开展,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掌上数字城管的建设和运用,逐步向城管办公自动化、移动指挥智能化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

构建基于智慧楼宇以及智慧物业管理为支撑的智慧金融CBD。通过构建智慧社区,推动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共同受益。顺应信息化的国际潮流,创新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坚持问题导向,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统筹资源配置、信息互联共享,推进智慧政务、智慧社保、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城管、智慧养老等管理与服务。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的数字化和精准化,有效提升能源、交通、环境、通信、防灾、给排水和公共安全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探索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管理方式和保障机制,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提升政府城市管理的针对性和可及性。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模式,建立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机制。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建设

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坚守生态底线,强化环境治理,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开发生态经济价值,深入挖掘生态经济潜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同步提升,通过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生态资源的增值升值,开创新华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到2020年,生态环境水平大幅提升,万元GDP能耗达到全市先进水平,生态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基本建成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美丽新华。

一、强化城乡污染防治

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以改善提高全区人居环境,坚决遏制环境恶化趋势,不断提高污染处置和环境监管能力,围绕重点水域、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存量污染物治理、增量污染防控,确保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打造生态绿色城区。

(一)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全面落实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解决细颗粒物污染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炉具和洁净煤推广工作。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燃煤散烧治理,铁腕治理重点企业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分步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强化机动车环保管理,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强化加油站点管理,着力提升燃油品质。强化扬尘污染治理,规范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全面推行湿法作业,料场实现全部覆盖遮挡。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化肥施用过程中氨的排放,全面禁止秸秆焚烧。

(二)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高环境风险应急和防控能力。加强水系周边区域综合整治,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的管控,严肃查处偷排和超标排放行为。对集中式水源地依法依规严格控制,严禁在一级保护区内开展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对现有农家乐,以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筑设施,进行专项集中整治。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做好监管和服务。严肃查处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提高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

(三)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

严格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有毒元素的排放及泄漏,禁止随意堆放废弃物,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措施处理工矿废渣,防止重金属下渗至土壤。选择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或增施能够固定重金属的有机肥等措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科学调整养殖业布局、总量和规模,推广标准化养殖,加强畜禽粪污处理,有效减少环境污染。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推广可降解可回收地膜。

二、推进生态环保城区建设 (一)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以河北航空大厦、中储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商务楼宇为依托,着力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型总部的研发、设计、结算、销售平台入驻楼宇,发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商务会展、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推进高耗能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能低碳技术,积极开发和应用节能新技术和产品,构建工业生态产业链。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加强产业循环化改造,推进共生产业群模式,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形成资源循环利用。    

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强制审核,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进热电厂等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强化污染预防和总量控制,促进工业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积极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有效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以提档升级景区设施、提高景区综合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壮大生态旅游规模,促进产业结构向“轻量化”、“绿色化”转型。

(二)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坚持严控增量和减少存量并举,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突出分业施策和减量调整,完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倒逼机制,加快重点领域节能技术产业化步伐。大力推广低碳材料运用,采取企业建设、节能补偿办法,推广使用LED节能灯和节能电器,降低日常生活中碳排放总量。积极建设节能型机关、企业,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行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加强节能信息传播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居民节能观念的普及和加强。倡导绿色生活理念、绿色出行,引导市民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     

(三)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强化政府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管理,落实环境监管责任,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的环保责任感,构建企业生态推动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生态治理工程。广泛唤醒公众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意识,引导公众提升自身素质,形成人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推动和公众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财政倾斜和信贷投资,加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强化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制度,形成生态治理的开放型多元化投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推动环保设施建设运营产业化。完善公众参与和举报制度,构建重大项目、环保设施布局建设决策中的社会共治体系。

第八章  坚持改革开放 激活发展动力

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第一动力,以创新机制促进转型发展,加快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环境。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着力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政府治理体系,推动政府职能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最大力度简政放权。全面落实监管清单、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认真执行好、落实好“全程代办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电子审批,建成覆盖全区、共有共享的统一电子审批网络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建立工商登记数字管理系统,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规范行政职权,推进政府事权规范化。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完善政府履职方式,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制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政策,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构建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企业信用预警和黑名单制度,健全多部门联合对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性机制,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

搭建各类服务平台。搭建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和共性技术支撑服务,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提供服务与支撑。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搭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沟通平台,尽快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积极打造融资、中介、法律、技术、人才服务平台。以联合、开放、共享为原则,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物业与生活服务,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服务、代理服务等综合服务,以及资质认定、成果评估、专利申报、版权保护、成果转化、政府采购等专业服务,打造低成本、一站式投资经营环境。

二、完善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体制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库;建立项目论证机制,成立由各类专家组成的重点项目论证委员会,定期集中对项目进行研究,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把关;严格项目准入机制,建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变招商为选商;完善项目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区级领导分包项目责任制,跟踪服务已落地项目,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调整招商思路,建立由发改牵头、区直机关和各乡镇街道全员参与的大招商工作机制,解决招商主体不明、工作方法不当的问题;坚持产业招商、推进新型招商、强化传统招商、开展全区域招商;坚持以产业规划为指导,更加注重产业政策、税收贡献和招商成本,开展定制式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龙头和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探索市场化招商机制,推行多支队伍专职招商、竞争招商,构建以政府系列专业化招商队伍为主体、委托招商与专业化招商并重、若干专业小分队为支撑、专家库智力辅助决策的招商网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按照“小、精、专、实”要求,积极开展专题招商、小团组招商、驻点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和网络招商等;完善招商引资激励办法,制定招商人员奖励、晋职、聘任、解聘等专项制度,激发招商潜力、活力、竞争力。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借势京津谋求协同发展红利。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以产业协同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探索协作共赢新模式,构建协同发展新机制。紧盯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和优质资源外溢,充分发挥区位、交通、金融和产业特色优势,推动与京津在优质资源共享与产业转移上的全方位合作。努力提升高端商务与现代商业的发展水平,积极参与京津冀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打造与京津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新型产业,构建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到新华转化,吸引京津高素质人才到新华创新创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与京津央企和大型民企合作,采取“总部+基地”模式,联合打造一批产业合作项目。积极开展院企、校企合作,采取“研发+产业孵化”模式,打造一批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拓展对外开放合作新空间。转变对外开放方式,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立足新华实际,大力推进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直接引资和间接引资并重,鼓励通过外资参股、外资并购等方式扩大引资规模。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新材料、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金融物流、研发设计、服务外包、高端培训、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项目,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外资作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载体作用。

第九章  坚持共享发展 建设幸福新华

坚持以人为本,把推进社会建设、改善社会民生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攻坚全面发展。到2020年,确保登记失业率在4.5%以内,每千人卫生院床位数增加到1.5个,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一、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实现素质教育整体提升,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基础教育转理念

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采用“学区管理制”、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均衡化水平。完善区域内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

(二)学前教育重普惠

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办园方向,促进公办园、民办园协调发展,推进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化、优质化发展。逐步加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三)高中教育提质量

促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以及艺术、体育、书法等特色高中。深化课程改革,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求,推行分层走班教学,提升办学水平。

(四)职业教育求突破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引进优质社会办学机构,打造适应新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培训,拨专项经费推动劳动力素质提升。

二、积极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一)优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根据平时和应急事件的双重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等措施,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每3-5万人口拥有1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每万人拥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效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交互等新技术,提升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构建区级医疗信息交互平台,实现基层机构的诊疗信息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交互使用,为实现市级、省级和京津冀卫生健康信息一体化打好基层数据基础。

(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逐年增加疾控和监督人员数量,到2020年达到国家要求的人员配备标准。提高管理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完善综合监管和防治体系,不断加强预案建设,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医疗救治、物资保障等。

及时修订和完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预案,抓好医疗救治、食物中毒等卫生应急的预案演练,并将定期开展演练,加强应急培训,努力提高预案、方案的执行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宣传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三)推进中医特色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中医药特色基层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和基层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乡镇)建设,发挥基层卫生计生服务网络优势,从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养生、中医药文化入手,对居民进行连续性全程健康管理;通过开展“互联网+中医药”试点,实现上级中医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的互联互通,开展远程会诊、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工作。推动京津和区域优质中医资源向基层流动。

(四)继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改善重点人群健康状况,以妇幼、慢性病、老龄人群和流动人口为重点,开展健康素养促进,提高健康水平。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在土地规划中加大卫生用地比例,积极争取上级对医疗卫生项目的投入,大力实施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合理分布医疗卫生资源,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打好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

(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改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抓好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适宜技术推广;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加强与公安、综治等部门协作,加大对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无证照经营查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推动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完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体制机制,建立科技研发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增加科技经费投入,科研试验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导企业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全面提升人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为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升级、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突破和掌握一批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孵化和转化一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全民科技素养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区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全市前列。

四、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改革,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依托新华特色产业,结合“互联网+”现代手段,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人才科学评价机制,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着力构建覆盖城郊、服务均等、竞争有序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健全社会保险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互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一所不少于200张床位的护理中心,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

五、加快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保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对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购买力度。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培育群众文化优秀团队,支持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开展健康文体活动。鼓励开展普及性、公益文化艺术讲座和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精髓。大力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制定全民健身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部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全民健身设施。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免费开放。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使体育运动成为更多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强妇幼保健站能力建设,整合妇幼保健站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资源,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孕前优生工作,努力提升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家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科学、均衡发展。

第十章  坚持依法治区 促进和谐发展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新华法治建设进程,实施平安新华工程,推进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推动形成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以依法治区促进社会稳定,努力开创新华和谐发展新局面。到2020年,基本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确保我区法治化水平达到全省法治创建工作先进标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进一步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积极推进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全面落实政府职责。坚持依法决策,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建立健全以政府法制机构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服务队伍,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法律支持。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继续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解决部门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深化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切实做到各项权力规范运行,责任严格落实和监管到位。严格文明执法,推行执法标准化建设和执法责任制,严明工作纪律,完善工作流程,及时纠正行政违法行为,着力解决乡镇、街道监管机构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和改进复议应诉工作,实现政府活动全部纳入法制轨道。

二、实施平安新华工程

进一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天网工程”全覆盖和智慧网格建设。深化平安创建,完善基层综治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建立完善严格的环境保护部门监管责任制、企业主体责任制。规范和完善消防安全责任制,严格落实企业生产安全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能力和监控水平,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食品药品监督平台和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强化食用农产品安全源头治理和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依法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群众饮食安全、用药放心。

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强化公职人员遵法学法用法观念。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体系,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坚持以法治建设促进道德建设,以道德建设滋养法治建设,大力推进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进一步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法律服务顾问团作用,积极为重大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经济结构调整、信访、民生等领域提供法律服务。

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等法定权力。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工商联、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的建设,推动军民双拥共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推进我区科学发展。

第十一章 着力强化实施 构建保障体系

围绕“十三五”时期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努力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提升规划实施保障能力。

一、构建人才保障体系

坚持生态引导、重点聚焦、创新驱动、分类管理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健全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人才开发平台建设,建立引才引智绿色通道。实施异地交流、定向培养等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奖励制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努力营造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引进投资金融、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生态旅游、农业技术等专业人才。以服务群众为导向,加大医疗、教育等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党政人才绩效考核,创新人才选拔方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构建科技保障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科技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力突破新华科技短板。

(一)构筑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科普教育等科技创新体系。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强与京津、省、市合作,积极争取电子信息产业实验基地、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新材料实验基地、农业节水灌溉等重点领域科技项目,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带动全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

(二)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

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实施绿色低碳行动计划,培育碳汇交易市场,建立低碳农业发展技术体系,推广和运用低碳建筑、低碳旅游、低碳能源等低碳技术,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打造新华低碳发展新方向。

三、构建高效执行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引导和保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着力建设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

(一)着力转变政府职能

厘清政府管理职权,明晰政府管理职责,转变政府管理角色,优化政府管理手段,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完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增强公共政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强化政务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着力提高行政效率

有效整合行政资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政府部门职责权限,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全面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努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大力抓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着力打造发展型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按照“五个重用、五个不用、五个调整”的要求,把“踏实肯干、善做善成”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强化绩效考核。注重从基层和艰苦岗位选拔干部,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热情。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从严管理干部,不断改进作风,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强化规划刚性约束,推进规划实施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一)分解目标任务

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把规划任务作为部门、乡镇绩效考核重要依据,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规划衔接

强化规划纲要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的政策依据。发挥规划纲要对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作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保持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

(三)强化实施监督

强化区人大常委会对规划中期的考核评估,规划经中期评估确需调整,区政府应将调整方案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监督作用,促进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四)完善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准确、科学合理。创新规划实施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五)动员全社会参与

推进规划内容和实施信息公开,广泛征求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民群众的沟通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民主化和透明度。

责任编辑:石家庄 关键字:石家庄新华区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