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村民自主改造城中村 改变政府拆迁旧模式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日期:2014-09-01 08:54 字号:T|T

摘要:源于海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市场开发主导变为政府支持、镇村主导、村民主体的创新,源于村民从“要我拆”到“我要改”的嬗变。

黄昏时分,北京玉泉山麓的北坞公园,一棵大槐树下,一群人执手叙旧,欢声笑语随风而散。他们是公园的原住居民,也是北坞由乱象丛生的城中村变身城市“绿肺”的见证者、参与者。“不敢想,5年前我家就挤在大槐树下的破平房里。”一村民感慨着。

这一切,源于海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市场开发主导变为政府支持、镇村主导、村民主体的创新,源于村民从“要我拆”到“我要改”的嬗变。

青龙桥

村民自主确定改造方案

长期以来,城市化是以一个个开发建设项目推进的,村民在其中往往成为“被拆迁”的客体。

在颐和园北宫门外,有六百年历史的青龙桥古镇因为十几年来修地铁、建五环路、房地产开发等五次拆迁,被分割成6个城中村。在这些被“遗忘”的城市边角里,环境压力大,改造难度大,村民改善呼声高。

对此,政府帮助镇村建立“零盈利、全封闭”方式运作的公司,通过村集体企业确保资源全部用于改造,确保村民成为改造主体及合理安置。

2013 年初,青龙桥地区在镇政府主导下,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确定自主改造方案。这个十余年改不了、动不得的区域仅用118天就完成拆迁腾退,政府跨区域统筹建 设安置房。腾退出的40公顷土地中的30%建设城市配套设施,平衡部分腾退改造资金,剩下70%进行绿化,升级颐和园周边环境。

东升镇

村民股东分红1.8万

海淀城乡接合部的违建出租房隐患重重,但为了能多收房租,不少村民攒点钱就琢磨把原有民房加盖一层。随着村民自主式改造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环境好了,收入也并未因拆除违建而减少。

“过去我家私盖的三层小楼租给几十个人,一年收入十万元,但那环境连我们都受不了。”北坞村村民郭桂英说,“现在家边就是公园,还住上回迁楼,分了三套房,两套被政府整体趸租作公租房,一年也有十万元进账。”

东升镇把上世纪一些废旧企业厂房,以自我建设、自主经营、只租不售方式升级改造为科技园。建成3年,这块面积仅300亩的科技园年产值已达103亿元,地方税收6.2亿元。

东升镇农民以集体土地、资产入股,还当上了科技园股东。今年初分得1.8万元红利的村民张金虎说:“我们不仅是股东,还在园区上班拿工资,现在城里人都羡慕我们!”

玲珑巷

联动改造村民上楼

双泉堡曾是一个规模超过“蚁族村”唐家岭的城中村,这里原规划为城市楔形绿地,因为资金无法平衡,十几年无法落实,环境持续恶化,当地政府每年要拿出2000万元进行日常管理,仍然杯水车薪。这样的“骨头”在海淀并不少见。

然而,规划方式的务实创新,促进了双泉堡的新生。在海淀协作规划平台的帮助下,双泉堡经过2年调研已完成控制性规划。重新规划后该地区68%的土地仍用于绿化,32%用于安置村民,同时规划建设科技园平衡资金。

西八里庄玲珑巷曾创下开发立项19年未腾退纪录,资金难以平衡是“死结”。去年,海淀启动五路居与玲珑巷统筹改造联动工程,用五路居退出的低端产业用地建房安置两地村(居)民,同时在玲珑巷规划建设科技商务园区,实现村民上楼、环境改善、产业提升、园区发展。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村民自主改造城中村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