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河北天津不能逼着北京“割肉”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日期:2014-05-27 05:55 字号:T|T

摘要:逼着北京“割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各省市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多想对方需要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有了解把握好对方的发展需求,对接起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北京为例,北京要打造世界城市,不能孤立发展,需要一个依托体系,否则没有根基。京津冀就是它的依托体系。

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念提出已有近30年的时间,但地区协同发展一直步履蹒跚。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重要讲话并提出明确要求,这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京津冀三地如何重新定位?产业如何转移、承接、布局?三地怎样才能共同下好协同发展这盘共赢的大棋?带着上述热点问题,《证券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京津冀规划咨询专家周立群;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

三地要学会换位思考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有自己的哪些地情?由地情所致,北京、天津、河北各自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姿态来面对协同发展?

周立群:京津冀是一个高地和洼地并存的地区,地区间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方面落差很大。这里既包括了中国财富的高地,也包括了诸多的贫困县,环京津有一条贫困带。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较均衡,发达城市在产业转移时,由于落差不大,可以由大城市转向中等城市,中等城市转向小城市。但京津冀地区由于落差很大,北京的很多功能要往外拓展时,往往承接的城市人员素质和产业基础较差而导致无法有效对接。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高地带洼地,富区带穷区的问题,这是一大难题。

首先我想说的是,逼着北京“割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各省市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多想对方需要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有了解把握好对方的发展需求,对接起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北京为例,北京要打造世界城市,不能孤立发展,需要一个依托体系,否则没有根基。京津冀就是它的依托体系。北京要重新审视自己,打造世界城市,自己的依托体系非常重要,在将自己做高、做强的同时,也要重新审视如何把首都的支撑体系做大、做厚、做强。

马晓河:在总的城市群架构上,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长三角地区是单核,上海是一个中心,珠三角则是多核多中心;京津冀则是双核,北京天津都是千万人口的世界级的国际大城市,这也是京津冀的特点。

过去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都是自己管自己,先顾自己发展,不考虑是否影响别的城市发展,也不考虑是否会造成大气污染。现在京津冀的发展到了要互相联动、自己的发展要顾及对方和包容环境的时候,发展能对协同方产生正效应而非负效应。比如河北大量发展一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这就会污染北京和天津;而北京和天津为了增加GDP大力搞制造业如汽车、钢铁、重加工业等,这既与河北形成竞争,也造成了大气污染。

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分工比较明显、是梯度的,如核心制造、零部件制造、原材料配套。过去北京、天津和周边的产业分工没有那么明显,原因之一是北京和天津、北京和河北之间的城市发展差距太大,北京的发展有些高高在上,和周边很难对接,其中原因既有行政壁垒也有产业梯级太大、很难配套,要配套河北只能发展牛奶、粮食、蔬菜等,在制造业上发展与京津关联度不大的低端制造。即使是北京有些高端制造能转到河北,河北的人才、环境、技术和公共服务也难以配套,这就造成城市之间的产业断裂。不过,但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河北的产业已经提升档次。所以,目前京津两地的产业向河北迁移,河北完全可以承接。如果北京和周边都用轻轨串起来,北京的相关科研人员可到河北等地工作就会更方便,或者北京一些人可以在北京工作,居住生活到北京的周边河北城市。

张贵:京津冀区域内产业转移、功能疏解、承接,要在大层面上做通盘长久的考虑。各地要跳出当前各自的利益,从区域内角度通盘考虑。一定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北京的人口疏解出来后,北京优质资源就要相应延伸过来,如教育、医疗、养老和公共服务,同时产业也要跟过来,否则就又成了“睡城”。这里面强调“三换”:一换是空间换发展。北京转移五类产业,不能光是工业制造业转移,有部分高端产业也要转移出来,这主要涉及增量,毕竟存量很难转移,在增量转移过程中,基本实现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均等化,至少差异不会太大的情况下,北京的相关产业、人口就愿意过来,这方面天津比河北更有优势,通过这种转移、承担,暂时缓解北京交通、人口、环境压力。同时,天津、河北通过交换,产业得到提升,特别是河北受益最大。二换是速度换距离。我们要建250km/h、300km/h的高铁,压缩空间距离,实现零换程,无缝对接。高铁是我们的优势,目前在世界上只有中国才能实现,我们要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实现同城化。现在北京大饼摊得很大,生态自然破坏严重,无法修复,必须找到一个生态修复建设区,而与北京有一百多公里距离的保定,武清最为合适。要压缩空间距离,我们就要另走高铁,不能依托现在的交通体系。这种速度换来的是经济大格局的变化。三换是功能换未来。北京及天津的部分优质资源和功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一并转移出来、延伸出来。改变目前的单个企业转移一事一议的现状,要做成区域性普惠制度,要素就会自由选择和流动,这种功能延伸换来的是同城的均等、普惠,带来的是整个区域协同发展的明天和未来。

管清友:应该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每一个地区的定位和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总体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整个地区的要求是“减法”、是疏解功能。无论是产业布局、优化,还是产业转移、过剩化解,甚至简政放权等方面,趋势都是“减法”。

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是做减法、化解过剩产能是做减法,河北的思路也需要转变为做优做强企业、吸引民营企业、吸收民营资本等方面,而不是继续延续过去的铺摊子、上项目等“加法”。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整体要做减法,降低各地对市场设置的行政性限制,确保商品、资本、人口的自由流动。

产业要有分工不能同构

现在北京已有企业转移到河北,河北一些城市也兴建了一批产业园区,准备承接、对接北京转移出来的产业。在您看来,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应如何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三地功能如何定位?产业又应如何重新布局?

马晓河:在城市定位方面,要把京津冀建成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产业要有分工,不能同构。

目前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产业都应该重新定位。如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世界级古都和现代化特大城市,因此,应该将重加工、污染的化工、钢铁产业迁出北京,定位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包括铁路、高速公路、航空),高端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研发软件服务,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甚至一些现代服务业。总而言之,北京的产业结构不能重型化,有些零部件不应在北京生产,如重加工、汽车零部件都应该向周边分散,将来就是个研发地、科技孵化基地,以此向周边辐射。

天津可以定位于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包括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化工、新能源、环保设备、国际航运、物流等。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