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银行研究中 国开行或介入(2)

扫描到手机 政策与金融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发布日期:2014-02-17 11:00 字号:T|T

摘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增加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当前经济形势下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弥补市场化房地产投资的回落。但保障房资金来源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住建部设立“住房保障银行”有望化解这一难题。

国开行有关人士表示,对于新型城镇化,目前中央层面还没有出台方案,但是继续推进棚改是最没有争议的,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我们将继续大力支持。业内专家指出,“国开行其实扮演一个中介的角色,比较微妙,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代表政府资金。”借力新型城镇化东风,以棚改为切入点,国开行为平台贷款业务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国开行回归政策性银行

国开行有意介入“住房保障银行”的设立,在业内人士看来,还有另外一个意图,借此完成向政策性银行的回归。

实际上,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边界很难确定。业内专家称,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只是一个相对和不断变动的概念,很难进行绝对化的区分。由于风险大、贷款额巨大、期限长等因素,一般商业银行无力承担的业务,先由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然后带动更多的商业性金融进入。

与普通商业银行不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国开行是并不通过吸收公众存款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根据我国的金融政策,国开行主要通过发行债券作为最主要的融资来源。数据显示,2012年发行债券余额达到人民币5.3万亿元,同比增加18.45%,占负债总额的75.51%。目前国开行是中国债券市场上的第二大发行人,仅次于财政部。

2007年,国开行开始启动商业化转型,但是其政策性业务性质并未改变。有业内人士称,除了公司治理有所进步,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引入汇金公司成为股东成员,决策程序有一定调整,其业务实质没有改变,甚至政策特征更加明显,特别是经济复苏期间,国开行更强化了其政策性业务。

商业银行对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分析人士表示,一旦国开行不再享有政策性银行的债信待遇,商业银行持有的4万亿国开债很可能变成25%的风险权重,将拉低资本充足率。

“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边界很难确定。”业内专家称,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只是一个相对和不断变动的概念,很难进行绝对化的区分。由于风险大、贷款额巨大、期限长等因素,一般商业银行无力承担的业务,先由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然后带动更多的商业性金融进入。“其根本原因,仍是中国政策性金融的立法缺失,政策性金融的定位不明确。”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政策性银行单一支持,到成为商业银行热抢市场,至今也只有4年时间。然后自2010年以来,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一直在努力降低平台贷款余额,银监会多次警示平台项目风险,只有国开行仍然坚持发放新增平台贷款。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国开行住房保障银行银行房贷城镇化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