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之困:一些地区指标已透支到下个十年(3)

扫描到手机 土地市场 来源:瞭望 发布日期:2013-06-25 06:57 字号:T|T

从全国来看,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存量建设用地挖潜、提高增量土地利用效率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

从未利用地中“补”地。面对以往各类建设用地以占用农用地和高级耕地为主,未利用地使用率低的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和甘肃省白银市等地按照“工业项目上山”的思路将工业用地指标调整到未利用的荒地荒坡,鼓励上山占用荒山、荒沟、荒草地。

从存量土地中“要”地。福建省永春县、河北省黄骅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采取协议收回、作价收购、调整置换、投资入股等方式,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从建设项目中“抠”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和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等地通过强化建设用地审批前后的监管,严把建设项目用地“入口”关,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提高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造”地。各地积极探索土地整理的新机制,努力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依法从严从紧管理土地。江西省上高县对村庄内未利用的废水塘和低洼地进行改造和平整后解决一些村庄宅基地,把腾出的宅基地复垦成耕地。山东省兖州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向采煤塌陷区“要地”。

从严管严查中“挖”地。江苏省昆山市、山东省高密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河子开发区等地建立项目准入制度,设置项目准入门槛。河北省清河县发挥土地执法监察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七个土地执法监察分队的管理,搞好土地动态巡查。对违法占地进行严肃查处,排除隐患。

试点不但试出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好模式,例如广东省开展“三旧改造”,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江苏省江阴市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设立“用地超市”整合用地资源;而且形成了将节约集约利用指标纳入乡镇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的机制。浙江省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指数包括经济利用强度和人口利用强度、用地弹性、经济增长耗地和土地利用管理绩效四项层次指标,而且在实绩考核中的权重与人均GDP相当。

在此基础上,一些地方着手研究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体系。北京市从整体战略角度,构建“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制度体系,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了推进节约集约制度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研究和制订工作。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破解城乡土地二元结构试水

节约集约用地中,城乡土地的集约利用是重要的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彦随研究员指出,当前我国城乡人口比例约1:1,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却是1:4,城市用地紧张与农村用地粗放同时并存。

打破这一阻碍的关键是破解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如桂指出,在广州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方案中,明确提出集体土地可通过出让、出租、转让、转租、抵押等方式入市流转,享有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益,令“死资产”变为“活资产”,吸引高端项目入村、资本下乡。光这一项,全市范围可拉动投资1200亿元。

在国土资源部近日批复的广东省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工作方案中,“盘活”集体建设用地是重要内容之一。方案明确提出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联营、入股等形式兴办企业和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运营。研究建立集体土地价值评估体系,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的方式和收益分配办法,做好入股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实现的形式和途径。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统一部署,探索增减挂钩指标合理使用范围,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办法。

责任编辑:王丹 关键字:建设用地之困土地市场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