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之困:一些地区指标已透支到下个十年

扫描到手机 土地市场 来源:瞭望 发布日期:2013-06-25 06:57 字号:T|T

土地的粗放利用带来的用地矛盾,表面是指标之困,实质是发展方式之滞迫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倒逼城市发展方式以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过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已经触碰到了我国土地资源供给的边界。一方面,耕地保有量逼近18亿亩红线,一些地区建设用地指标已经透支到下一个十年;另一方面,与城市规模不相适应的大马路、大广场、大工业园区粗放地消耗、吞噬着良田。如果维持粗放的发展模式,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在人口高峰、城镇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的聚合压力下,土地资源最终将难以承载。唯有转变用地模式,向集约要地。

近日,国土资源部批复了《广东省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工作方案》,这是继2008年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联手共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之后,发挥广东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升级。广东将在推进城镇、工矿、农村、基础设施等各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率先探索、有所突破。

节约集约用地,也是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这一主题的深厚背景是,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的中国,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十二五”规划列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低30%”的阶段性目标,节约集约用地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正在成为国家战略。

一度建设用地高度紧张的广东,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以来,全省每新增亿元GDP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逐年下降,单位面积产值逐年提高。2012年全省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8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52%。

除了广东等地的试点,国土资源部2010年6月25日正式启动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好模式、好机制的总结推广。

国土部部长姜大明提出,全面推进城镇、工矿、农村、基础设施等各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下一步节约集约用地的主攻方向。

从试点到创建模范,如何才能形成全国范围的节约集约用地由点到面的局势呢?

缺指标还是缺效率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逐渐成为了制约许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首要因素,突出的表现是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

从国土资源部连续三年在两会期间组织的部省联合调研看,计划指标缺口不断加大正在成为地方发展的困扰。

缺口究竟有多大?一种说法是供需缺口约为2/3。对比近几年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与当年计划指标安排规模,考虑到各地、各部门提出的需求往往含有一定“水分”,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认为,年度计划指标供需实际缺口估计至少在300万~400万亩。

责任编辑:王丹 关键字:建设用地之困土地市场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