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独揽69套房 不动产登记如何影响房产税?(2)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法治周末 发布日期:2014-12-11 07:10 字号:T|T

摘要:不动产统一登记到底是怎么回事,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出台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条例如果真正落地,将会面临哪些问题?本期法治周末将为您一一解读。

打破信息孤岛是关键

“不动产登记条例的出台对那些拥有多套房产的官员是一种威慑。”任建明预测,条例正式落地后,不少官员可能会有“抛房”等动作。

现实似乎也正如任建明预测的那样。

“最近我们不少人都在关注和讨论不动产登记的消息。”北京市大兴区某政府官员李林(化名)向法治周末记者直言,目前不动产登记条例在官员系统内部有着极高的“关注度”,一些官员甚至已经开始考虑“趁早”出售手中的部分房产。

对于不动产登记,官员们有着自己的“担心”。

李林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在他身边,手中握有三套以上住房的官员不在少数,虽然这些房产并非民众所想的是“贪污所得”,可能有父母过世后留下的房产或早期单位分得的房产等,但随着不动产登记的实施,官员名下的全部房产被登记,在当前社会舆论下,很可能因此带来解释财产来源等不必要的麻烦,进而影响仕途。因此,官员们目前普遍存在“多一套还不如少一套”的心理。

在任建明看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官员们的这种“吐房”心理已经说明了不动产登记对贪腐起到的威慑作用,但要想真正使其发挥反腐功效,还需要制度的完善和各部门的合理利用。

参与条例起草制定工作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啸曾向媒体表示,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对查询作出的规定,对不动产登记信息,并非随意查询,出于隐私等考虑,必须是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等才可以。

有观点认为,此规定将使不动产登记条例的反腐效果大打折扣。

任建明则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虽然普通民众无法随意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但纪检监察部门等机关在办案时则可依照法律规定查询、复制与调查处理与案件等有关的不动产登记资料,这无疑会对处理贪腐案件和寻找线索提供极大的便利。

“不动产登记将此前庞杂分散的不动产系统整合成一个统一平台,针对反腐,不再需要各地搜集线索,只要通过一个平台就可以查询某一特定个人名下的全部不动产,这是极大的优势。”任建明强调,信息登记的全面和真实性是保证其反腐效果的前提。

2010年以来,中央一直在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但李林坦言,这其中不乏瞒报、虚假登记等情况。

李林举例称,比如一个贪污官员拥有多套房产,他可以将其中的部分房产登记到自己的亲戚名下来逃避追查,虽然这样也有可能面临房产被“易主”的危险,但相比被调查风险要小很多。

对此,李成言指出,一方面相关部门在登记时应做好核实工作,避免出现官员漏报、瞒报的情况;同时不动产登记制度也应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相联结,通过信息并轨对照核查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

李成言进一步解释称,不同于官员财产申报,不动产登记涉及的人员范围更广,是全民的不动产信息,因此在核查官员信息或调查案件时可以结合不动产登记信息迅速有效地掌握官员及周边亲属的房产情况,便于进一步追查。

“这不但要求不动产登记信息要实行全国联网共享,同时不动产信息也应与公安机关户籍登记信息等相联结,通过各部门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目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这是打击腐败的关键。”李成言说。

在任建明看来,除了相关部门需加大审核、抽查等力度外,对于发现瞒报、虚报资产的官员也必须给予撤职,甚至司法处理等严惩。

“目前的处罚过轻,瞒报、虚报成本太低,不利于对这种行为的打击。”任建明提出,对于一些明知官员房产是腐败所得而协助其进行房产更名,帮助其隐匿财产的,也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罚。

李成言对此表示认同,他同时强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于官员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应该效仿国外进行公开,“让官员的房产财产透明化,有利于加强民众的第三方监督,比如一个官员瞒报房产,其他知情的群众就可以进行举报,加强监管腐败的力度”。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影响房产税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