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猛药 “救市” 已明显突破“双向调控”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06:53 字号:T|T

摘要:从南宁开始打出限购放松第一枪至今,经历短短5个月左右的时间,尽管大多数城市调控措施遵循了今年“两会”期间的 “双向调控”的楼市定调思路,但是,部分城市调控政策的变化力度之大已经演变为“救市”,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今年的“双向调控”思路。

回顾2014年4月份以来限购政策的变化历程,至目前为止,限购政策执行层面的“双向调控”的特征非常明显。当前,除了一线城市外,46个左右限购城市的限购政策近40个已经做了调整,或者从执行层面已经全面放松。

那么,限购政策风风光光调整或取消之后,市场成交量价表现怎么样?事实证明,尽管上述城市限购等政策出台定向宽松措施,但是,限购等政策松动对于市场成交量反弹的作用有限,甚至在部分存量偏大的城市几乎没有太大的效果,比如杭州、宁波等。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部分省市比如福建、湖南、成都、武汉等开始出台楼市“救市”措施。

从福建、湖南、广西、成都、武汉、绍兴、包头等地方政府发布的楼市“救市”政策的背景来看,当前地方宏观经济处于触底阶段,而同时房地产市场低迷,库存去化压力较大,此时,尽管地方政府已经放松或取消限购等调控政策,但是,由于房贷利率仍然高企,放松限购对于市场成交量反弹的作用有限,甚至在部分存量偏大的城市几乎没有太大的效果。于是,我们看到,除了调整限购政策之外,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对楼市下“猛药”,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救市”大戏正在拉开帷幕。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从南宁开始打出限购放松第一枪至今,经历短短5个月左右的时间,尽管大多数城市调控措施遵循了今年“两会”期间的 “双向调控”的楼市定调思路,但是,部分城市调控政策的变化力度之大已经演变为“救市”,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今年的“双向调控”思路。具体表现在:

第一、市场存量偏小,没有“去库存”压力的城市也取消了限购政策,部分城市调控政策“浑水摸鱼”,试图利用大多数城市限购政策调整的时机为本地楼市政策松绑。

以合肥市场为例,当前合肥市场存量偏小,无房可卖,市场去化周期仅仅为5.6个月,无论从当前市场表现,还是短期存量去化周期,还是中长期市场需求基本面,合肥市场供求关系基本面指标均处于上涨区间,当前,按照“双向调控”思路来看,合肥市场没有到取消限购的时机,也不具备取消限购的条件。而实际上,合肥自8月份开始也正式取消了楼市限购政策。

第二、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救市”大戏正在拉开帷幕,猛药“救市”内容已经明显突破“双向调控”思路。

回顾过去几轮市场发展周期,每当市场低谷期,地方政府都会采取一些措施刺激房地产市场复苏和回升,本轮市场低迷期也不例外。截止目前为止,除了调整限购政策之外,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救市”大戏正在拉开帷幕,比如福建、广西、湖南、成都、武汉、绍兴、包头等地方政府发布的楼市“救市”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调整普通住宅标准、降低首付比例、房贷利率优惠、公积金政策调整、契税优惠、鼓励人才购房、“买房落户”、回购商品房做保障房、精装或绿色建筑等产品给予税费优惠等方面“救市”措施。

从当前市场销售压力来看,由于大多数城市仍然面临“去库存”压力,在福建、广西、湖南、成都等省市之后,预计后续还有会有其他省市地方政府出台“救市”措施,比如今年市场表现相对不好的江浙两省。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部分地方政府“救市”措施内容涉及广泛,在刺激房地产市场复苏与好转过程中确实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这些措施毕竟是短期“猛药”,并非楼市健康发展的良方。由于当前部分城市“救市”政策力度偏大,极有可能会造成未来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的现象发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猛药“救市”已经达到无节操的力度,已经明显突破“双向调控”思路,不利于未来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三、本轮调控政策的变化以取消限购政策“去行政化”为主要特征,但是同时,地方政府新一轮行政化“救市”措施又来临,“去行政化”之后调控手段并未回归市场化(比如合理调节土地供应量、市场供应量、加大产业、人口导入力度、信贷政策“差别化”执行等),行政色彩依旧浓厚。从上述角度来看,本轮调控措施的变化没有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双向调控”,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关系矛盾问题,尤其是部分城市存量偏大的问题。因此,限购调整或取消之后,以回归市场化为主的“双向调控”思路没有得到彻底执行,今年“双向调控”思路也没有执行彻底。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救市双向调控楼市调控政府救市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