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住房弃购之殇何解?

扫描到手机 政策与金融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日期:2014-07-29 00:08 字号:T|T

摘要:今年以来,以“夹心层”为购买对象、价格被限定在2万元/平米以下的北京(楼盘)自住房项目陆续推出,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曾遭到哄抢的房源到最后关头却被众多购房者嫌弃,纷纷遇冷。

今年以来,以“夹心层”为购买对象、价格被限定在2万元/平米以下的北京(楼盘)自住房项目陆续推出,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曾遭到哄抢的房源到最后关头却被众多购房者嫌弃,纷纷遇冷。

比如,6月份推出的金隅汇星苑,349户家庭放弃选房资格,弃房占比约两成;第二个自住房首创·悦都汇项目的弃选率达六成;采育满庭春MOMA项目截至7月26日晚,弃选率高达84%……自住房现弃购潮一时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理性分析,自住房现弃购潮具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因为按照政策的规定,保障房轮候人群和京籍无房户是自住房的优先购买者。对于保障房轮候人群而言,平均均价达1.8万元/平方米的自住商品房价格并不低,因此无支付能力而弃购的购买者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此外,还有人因位置、户型、配套不全等因素难以达成预期而弃购。但无论如何,笔者认为,这轮自住房弃购潮仍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对自住房政策进行反思,为何这些为了保障“夹心层”的利益而推出的廉价自住房却遭到了“夹心层”的嫌弃?

自主型商品房是北京市住建委在去年推出的一个新事物,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填补中间阶层无房可居的空白,实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政策、高端有调控的总体思路,完善住房供应结构。从构思来看,这个三元制度堪称完美。从去年开始,自住房就成为北京政府重点打造的重点工程。按照规划,2013年北京市推出了2万套自住房,2014年则为5万套,占据了商品房的一半市场,住宅用地供应总量余下的40%将用于保障房。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从制度设计有望达成的目标来看,自住房堪称完美,但仅就制度设计来看,自住房却是政府用行政之手直接干预市场而达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价格扭曲。限房价、竞地价是自住房的核心政策,即开发商通过竞争购得地价,但此类住房的售价却要比周边商品住房低30%左右。此外,自住房对购房者也有一定的限定,只面向符合限购条件的家庭,购买此类住房后五年内不得上市,五年后上市收益的30%上交财政。

就限价销售这一项规定来看,购房者应该是最大的获利者,但事实上是否如何呢?笔者却表示质疑。市场常识告诉我们,资金逐利而行,而获取利润是开发商行动的最高指南。在销售价格被限定的情况下,压缩成本、偷工减料是众多开发商最为擅长的“本领”。即看起来消费者买到低价房,但其实是以质量为代价换来的。比如某楼盘售出不久后就爆出了该小区业主维权的文章,众多业主纷纷吐槽项目的实际情况与宣传资料差异太大。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或者只是市场价格被扭曲后在某些方面“报复”式地呈现。调查显示,防止被坑也是一些购买者弃房的因素。

究其原因,这或许是自住房政策仓促推出而埋下的后遗症。自住房是北京市政府为解决“夹心层”购房困难而让出的利益奶酪,但长远来看,如何抵制众多投资者、利益群体对此奶酪的吞食仍是目前有关部门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李璐 关键字:住房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