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群租:政府可建集体宿舍专供低收入者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日期:2014-05-05 17:33 字号:T|T

摘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早已是各方看待、解决群租问题的共识。然而,这“堵”起来不易,“疏”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早已是各方看待、解决群租问题的共识。然而,这“堵”起来不易,“疏”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上海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姚玲珍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低收入的外来务工群体往往伴随着极强的流动性。对于上海而言,大量的外来人口导入已让这座城市不堪重负,同时对于流动性人口的管理是一个既大又难的课题。要想营造一个与流动性人口租住需求完全匹配的“多条腿”居住体系,可以说很难做到。

流动性强难以纳入住房保障

姚玲珍长期研究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在其看来,因5月1日盛华景苑小区群租房失火而再度引发热议的“群租”话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其实质是居民收入与房屋租金不匹配,尤其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低收入状况与居住地的高租金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群租之所以会滋生,说白了,就是没人管。”姚玲珍认为,政府不是没有给渠道,给渠道的同时也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但受制于大城市各种有形、无形的“门槛”,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一些工作不太稳定的流动性人员,甚至于部分在市区工作的年轻白领,无奈被迫选择群租这条路。

“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从小城市流向一线城市,不仅收入低,而且很有可能没有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很难将其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姚玲珍指出,以上海为例,非上海户籍外来务工人员可申请公租房,其前提为申请人在沪必须要有稳定的工作,且暂住证要达到一定年限以上。此外,不少地处市区的公租房项目租金也仅是按照略低于市场价格来制定。这些“门槛”,让不少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备感“吃力”。

姚玲珍坦言,一座城市的确是需要准入“门槛”的。但很多时候,这些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要的就是一张床,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解决不了,他们只能通过群租,通过二房东来解决“床位”的问题。

低收入者对居住质量要求低

低收入外来务工群体的租住需求如何疏导?姚玲珍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必须清楚这一人群的构成。新型城镇化的今天,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镇,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向一线城市,这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为城市居住提出了新命题、新要求,即外来人口导入众多的特大型城市,如何为流动人口提供适合居住的场所?

其次,重新审视政府主导的住房保障,与市场主导的租赁交易,二者所构筑的住房体系是否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以目前状况来看,适合非沪籍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种类偏少,且对于其中的低收入群体而言,“门槛”较高。事实上,这部分人群对于居住的质量、面积要求并不高,是否可以由政府出资改造一批老旧房屋、工厂厂房等,以集体宿舍的形式出租给这部分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

再次,群租问题的系统性解决,缺乏非营利性组织的加入。很多时候,政府“堵”的措施由于“一刀切”,缺乏有效疏导。例如国外,成熟的社会居住体系有一些如住房合作社等非营利性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的有益补充,填补空白。而在国内,这一块仍为空白。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群租低收入政府房地产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