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不是房产大跃进 地方要摆脱土地财政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日期:2014-02-11 06:58 字号:T|T

摘要:近日引发广泛关注的县城房产大跃进事件,耐人寻味,背后呈现出了当下某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乱象。房产的大跃进,折射的是这些三四线城市在城镇化的名义下盲目扩张,其经济发展继续依赖所谓的“土地财政”。

近日引发广泛关注的县城房产大跃进事件,耐人寻味,背后呈现出了当下某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乱象。房产的大跃进,折射的是这些三四线城市在城镇化的名义下盲目扩张,其经济发展继续依赖所谓的“土地财政”。

一个命题不得不再次提出: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城镇化?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过程中,诸多地方又该如何摆脱过往扭曲的发展方式,告别种种粗放发展的惯性之路?

答案原本是清晰的:这一轮的城镇化,定然是土地的城镇化,更是人的城镇化,在此过程中,城镇化要与产业实现良性互动。地方政府实施城镇化战略时,当充分考虑到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增量需求,而不是继续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发展经济当中。

很遗憾,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山东某县这次的房产大跃进事件,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其实,全国人大财经委去年就公布过一个相关的报告。报告称,一些地方借着推进城镇化之名,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超前规划各种工业园区、开发区和新城区,缺乏产业支撑,造成很多“空城”,占地过多。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一是旧有的发展观念仍然支配着不少地方官员的行为,转变发展方式很难真正成为实际选择;二是政绩考核的“指挥棒”没能有效调整,对官员行为难以产生很好的引导作用;三是某些地方官员急功近利,只看眼前利益,没从地方长远发展考虑,违背发展规律,以致政策选择短期化、功利化。

地方官员热衷发展经济、热衷“土地财政”,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唯GDP马首是瞻的发展阶段里,这些做法并不稀奇。当告别GDP崇拜早已成为共识之后,人们会发现,官员热衷于经济,或想方设法从“土地财政”中挖潜,依然是普遍现象。这说明了改变之难,变革之难。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确实是知易行难。

中国当代政府治理中的以属地化管理为基础的行政逐级发包制,从古代中国行政治理的历史中一路走来,既有路径上的传承,亦有现代意义上的创新。在这个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热衷发展经济、追求“土地财政”,需要在理解中寻求超越。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当与产业良性互动。那种将城镇化简单化为刺激经济、大干快上房地产的做法,注定是要失败的。经济的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逆势而行,否则,就会收获苦果。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终究要靠产业的带动,要靠需求的不断增大。如果指望卖卖土地、大拆迁以及上房产项目就搞活经济,那无疑是涸泽而渔。地方主政者,尤其是那些欠发达地区的主政者,当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丢掉幻想,也丢掉急功近利的做派,真正追求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行。

说到底,“土地财政”并非一个地方发展真实的“造血”能力。可持续的城镇化,依赖于整个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这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如果忽略这个艰难的过程,而短平快地只图“热钱、快钱”,那么地方长远发展也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也罢,都是难有前途的。

县城房产大跃进事件是一个警示,告诫地方主政者不可短视,不可基于眼前利益而功利决策。这个警示能否真正产生作用,既要靠为官者的自觉,以大局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也要靠政绩考核机制的改良,以引导官员改变行为和预期。当然,这当中也有财税体制改革等更具有宏观意义的因素。唯有财税体制改革到位,地方财权事权对等,地方官员方能摆脱“土地财政”的陷阱。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城镇化大跃进土地财政地方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