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答“北京房价何时降”:除非国务院搬走(3)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日期:2013-11-29 10:20 字号:T|T

摘要:2013年10月,在北京一个房地产论坛上,有记者问到任志强北京房价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任志强不假思索地说:“除非国务院搬走。”

运动式调控

“从1998年到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适用房总共才建有3.5亿平方米,其中有2亿平方米是在1999年竣工的,可见其后的保障房建设有多滞后。”

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把保障房停滞的2001年视为北京房价的转折点。他称1998年房改时,国务院曾经提出了要建立以保障房和商品房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然而在其后的十年里,地方政府主动忽视了保障房建设。

“从1998年到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适用房总共才建有3.5亿平方米,其中有2亿平方米是在1999年竣工的,可见其后的保障房建设有多滞后。在商品房大蛋糕的利益诱惑面前,政府完全忘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孟晓苏感叹说。他是总理李克强的研究生同学。

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第一代独生子女潮——中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即将或者已经步入婚姻殿堂的“80后”们正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父亲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出生高峰的那一代人。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研究称,北京每年新增接近60万人里,20-39岁的人口占到62.8%,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向大城市集中带来了很大的需求,双方父母两个家庭的财力支持,让他们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时间大幅提前,“我们可能面临的是最后一个刚性需求比较强盛的时段。”

急于购置婚房的买家和匮乏的新房供应在最近两年被证明是可燃的组合。在福利房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经济适用房沦为公务员后花园后,所有居民被逼进商品房市场。

2004年沿用至今的垄断性的土地出让制度,造成了土地供给的扭曲;2009年四万亿刺激政策导致随后的信贷狂欢,让居有其所和改善居住的正常愿望,变质为由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财富的贪婪交织而成的狂热,更带动了短期内需求的急速上涨。北京房价随后在2004年及2009年急剧拉升,房价从抬头到一飞冲天。

“开发商睡着睡着都笑醒了。”中国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这样评价那两年的楼市暴涨。

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有形的手”开始尝试干涉市场了。此后的十年,北京楼市经历了9次调控,民众开始习惯了“越调越高”这一颠扑不破的程式:2003年开始,从猛烈调控到房价经历过山车式的上涨周期一般在1年左右。

北京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称,北京楼市十年的调控政策几乎都是中央倒逼出来的,政策一调控,房价就涨了,“出政策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的评估,政策仓促出台后也没有官员被问责,很多政策非常不人性化,比如二手房税,逼着很多人去离婚了。”

一如最新的自住房政策——在国家统计局宣布北京房价再度领涨全国的第二天,北京市住建委出台了地方版的楼市调控新政“京七条”,意图稳住房价。顶着巨大压力的北京市政府,把平抑房价的希望寄托于一种新的住房品种“自住型商品房”,同时他们对40000元/平方米以上的高价房预售许可审批实施配额管制,在“数字”上做低房价——几乎又是一次掩耳盗铃式的减肥术。

尽管2013年只剩下最后1个月,北京市政府依然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放出足够建造2万套“自住型商品房”的用地,相当于一般年景下北京新房总成交量的1/5;2014年的计划更为庞大,5万套——但他们把压力依旧推给了市场,由开发商通过“限房价、竞地价”的方式,配建自住型商品房。

“所谓自住房概念就是,政府的地价一分钱不能少挣,开发商利润基本上没有了,临到卖的时候政府还要拿走老百姓所有的利润。”任志强对南方周末记者称。

11月21日,“京七条”发布后的第一场土地招拍挂,又诞生了北京年内总价地王——恒大地产以51.35亿元总价夺得北京朝阳区东坝南区地块,该地块要求配建1.69万平方米“限价商品住房”和11.2万平方米的自住型商品房。刨去配建面积粗略计算,该地块楼面价已超5万元/平方米。九龙仓商业总经理魏青山认为,这个东五环外的项目未来售价要在7万元/平方米才能有利润,“太可怕了”。

但一位央企地产集团的高管认为,来北京拿地的很多公司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出于直接的商业目的,而更在意于战略、品牌或其他方面获得利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北京的地价和房价,“这并非一个纯市场化的市场”。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