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伟:“圈地”是政策因素驱动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观点地产网 发布日期:2013-06-20 10:26 字号:T|T

摘要:表面上看,在多因素驱动下,大规模“圈地”可以对于以上不同主体来讲储备更多的后备发展资源,但是,大规模“圈地”的现象的势必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与结果。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6月5日公布,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等工作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明确要求加大流通业用地支持力度,但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就“圈地”现象而言,依据“圈地”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开发企业,由于土地储备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因此,开发企业开始利用物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文化产业、养老地产、旅游养生地产等概念圈占大批量的土地资源,进行土地的战略储备,以被后期长期发展之用。

第二类,各地正在大规模兴建的各类开发区、园区。为了争夺国家鼓励相关产业政策的红利,各地方政府尤其是地级市以下行政单位,以各种名义报批大量开发区、园区,以“以租代征”、低价征地等方式圈占大量农地,直接在农地上进行工厂开发区、园区建设。

第三类,部分实力比较强的实体企业为了解决自身资源整合或行业资源平台,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拿地进行平台搭建,开发产业综合体项目,顺便进入了房地产开发领域。如一些知名的电商企业开始纷纷在各地投资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类似于卓越亚马逊、阿里巴巴集团、京东商城等“电商企业+自建物流园区”运营配送中心已大势所趋。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近期之所以出现大规模“圈地”的现象,主要还是政策驱动因素影响所致。首先,在中央多次表态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的驱动下,市场机会与利益驱动导致各地热衷于新区、新城、开发区、园区的报批,一些开发区、园区、新区、城市副中心规划大批量出台。其次,对于热衷于“圈地”的企业来讲,由于土地本身资源的稀缺性、保值增值的功能,在新的市场机会的面前,各类投资主体当然也不可避免利用“圈地运动”实现土地本身的增值。第三、对于开发企业来讲,当前市场基本面趋好,资金面有所好转不再紧张,此时,通过拿地进行战略布局,“换仓”谋求下一轮市场发展机会成为当前开发企业的策略。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圈地政治驱动圈地政治因素驱动土地市场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