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招拍挂十年地价攀升 土地财政成楼市顽疾(3)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日期:2014-09-05 07:35 字号:T|T

摘要:如今距离“8·31大限”已整整十年,这期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飞速发展,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招拍挂制度下,高地价、土地财政等问题成为楼市顽疾。现在该如何解决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困局呢?

制度有待完善

“很多人对土地招拍挂的印象,往往是与高地价、地王密不可分。实际上,这与市场大势密切相关。”上述接近国土部的专家表示。

他指出,过去十年是城镇化进程加速、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的阶段,在我国现有的土地、财税制度下,出现了地价上涨、房价攀升、“土地财政”等现象。招拍挂制度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生,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很多人在一个大房子里,面对拍卖师的报价不断举牌,气氛一度推向高潮。这种场景,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北京某上市房企开发商表示,从2004年到2013年间,火热的拍卖出让是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也最容易让人将招拍挂与高地价联系起来。

但当市场转冷时,开发商就再也没有了竞相举牌的热情。今年以来,各地土地市场冷淡,流标、流拍等现象层出不穷。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各地共上报成交异常交易地块44宗,较上一季度减少46宗,降幅为51%;同比减少更明显,降幅为66%。平均竞价轮次为75次,环比下降10%,同比下降9%。

张大伟表示,最近十年来,招拍挂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今年土地市场冷淡,更多体现了供需关系的决定性作用,而非制度本身。

他还表示,如今的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逆转,不少城市的优质地块也出让殆尽,未来的土地市场将可能继续冷清,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也将减少。土地招拍挂制度带来的“副作用”,也将逐渐淡化。

住房供应体系的完善,也将使得这一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前几年不管什么地块都要拍卖出让,有些普通住房的土地,因为拍卖价格过高,最终盖成了中高端房屋。”上述开发商表示,在“8·31大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保障房建设的制度处于缺位状态。

他还表示,如今住房供应体系正逐渐完善,“高端靠市场,低端靠保障”的格局初步形成。同时,一些地方在土地招拍挂出让中,设置最高限价,避免出现地价过高的现象。这些配套制度的完善,都有助于招拍挂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土地招拍挂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攀升土地财政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