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小产权房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同策咨询研究部 发布日期:2014-03-11 12:55 字号:T|T

处理“小产权房”方法及背后的思考

虽然“小产权房”作为“非正式”形式可以解决一部分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但是,“小产权房”仍然会不停地遭受“非法”的舆论与市场的争议。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迟早还是要解决“小产权房”的不合法身份,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转正”。

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当前试点处理“小产权房”还没有一个合理的处理办法,当前,如何将“小产权房”转正成为商品房,同时,又不损害多方面利益,多方又可以受益的方法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不得不让我们认真思考小产权房“转正”背后的复杂的市场与利益关系。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试点处理“小产权房”大致有三个办法:

第一、购房者通过支付“转化费用”将“小产权房”转正,从而使“小产权房”拥有合法的商品住房身份和地位。这样对于政府来讲,政府还有可能从“小产权房”转化合法的商品住房过程中获得部分“转化费用”收益。

第二、地方政府购买大量“小产权房”,通过内部流程转换使“小产权房”合法化,最终冲抵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但由于购买商品需求资金量比较大,有可能进一步为当前地方政府的债务雪上加霜,导致政府更加依赖土地财政解决当前地方债务的问题。

第三、直接拆除小产权房,以杜绝类似事件发生,但是,这样的操作面临市场、社会等诸多风险,并不是最佳的方案。

总的来看,无论是以购房者缴纳“小产权房”合法化的 “转化费用”这种方式,还是政府购买大量“小产权房”冲抵保障性住房指标,均突显了当前由于常态化的楼市调控导致的土地财政的尴尬。

因此,政府试点处理“小产权房”,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原则,那就是既要能够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又可以借“小产权房”做一些民生工程。但是,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试点处理“小产权房”还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首先,从以上试点处理“小产权房”的方法来看,地方政府购买大量“小产权房”抵保障房任务,从完成2014年480万套保障房任务来说可以节省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时间周期,作为政治任务和保障民生住房的一种手段,有可能短期内会为保障性住房带来更多的市场供应量,但是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从购房者通过支付“转化费用”将“小产权房”转正这种方法来说,说的明白一点,如果交钱就可以将“小产权房”合法化,也就意味着这些“转化费用”就是违法成本,如果违法成本不是很高,那么,有可能会导致在执行层面更多的集体土地上建设“小产权房”。因此,要防止“小产权房”现象的发生,还需要制度上和执行上根治这种现象的发生,比如,要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标准更加规范、杜绝审批过程中腐败现象等。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拆除小产权房小产权房治理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