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既要控“择”还需控“校”

扫描到手机 石家庄资讯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4-02-19 10:17 字号:T|T

摘要:围绕名校的各种资源汇聚极其突出,且早就形成暗中角力的幕后规则场域。也正因为“就近入学”原则,名校还成为一些楼盘坐地起价的重要筹码,而“孟母三迁”式的就学,也愈发成为寻常现象。

2月17日,教育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依据通知要求,明年,北京等19个大城市要实现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通知》明确规定,今年各重点大城市要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方面采取切实举措,标本兼治,破解择校难题。(2月18日中国新闻网)

相信没有一个地方的教育部门会承认当地没有推行就近入学的原则;事实上,各地虽一再强调这一原则,但在众多家长追捧下,仍未能避免一些学校体量愈发庞大的事实。众所周知,“名校”并非高校的专利,各地从中学到小学,改掉“重点”、“实验”的头衔而颇有社会口碑的名校并不鲜见,围绕名校的各种资源汇聚极其突出,且早就形成暗中角力的幕后规则场域。也正因为“就近入学”原则,名校还成为一些楼盘坐地起价的重要筹码,而“孟母三迁”式的就学,也愈发成为寻常现象。

毫无疑问,“就近入学”确实是打破择校怪圈的必由之路。但择校与否的深层动因只有一个,即渴望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的望子成龙的家长。如果社会需求结果的差距没有改变,那么,就近入学原则越可能变相推动名校周边的房价,实际是曲折推高了进入“名校”的入学成本。更重要的是,此举对于既无地理条件又无经济条件的孩子而言,教育资源落差可能并没有本质改变。

名校之所以为名校,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根源都只有一个,即往往会享受更多且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以笔者所在地为例,名校与非名校不仅在校园硬件设施上存在明显落差,师资力量配备上也难以相提并论。当两所原本同样功能、但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实际存在明显差别的学校摆在眼前时,必定逼着家长千方百计地去“竞争”——— 有关系的找关系,有钱的先买房再迁户籍,总之各显神通,极尽所能。

虽然名校并非铁定就能培养出响当当的名人,但名校更为突出的教育资源没有谁能小觑。我们总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怎样能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与他们的努力当然密不可分,但如果一开始他们就面临着差别化的教育资源现实,非名校生即使再加倍努力,在未来很可能也无法获得更多的上升通道。虽然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当孩子们刚一入学便面临不一样的“义务教育”时,在“小升初”这样的严峻竞争面前,非名校的孩子又有几分进入上一级名校的胜算呢?

这就是说,强化就近入学原则很有必要,但各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同样重要。如果义务教育阶段靠优质教育资源堆积而成的名校现象不予改观,那么强化就近入学原则并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教育机构更应确保孩子的起步公平,让所有适龄儿童尽可能在更为接近的教育条件下接受知识的熏陶。顺着这一理念,就近入学的同时,理当摘“名”,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资源的均衡化。唯此,就近入学才可能从一种政策强制约束现象变成社会的一种自觉选择。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学区房择校就近入学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