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人性城镇化或催生“杀马特”群体繁衍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半岛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4-01-09 07:45 字号:T|T

摘要:写下这个标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杀马特”进行名词解释。何谓“杀马特”?我个人的理解是被城市化所边缘化的农村青少年群体,他们置身城市中,以一种夸张的姿态自觉不自觉地对抗着城市的主流文化,从而寻求之于城市的身份认同。

写下这个标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杀马特”进行名词解释。何谓“杀马特”?我个人的理解是被城市化所边缘化的农村青少年群体,他们置身城市中,以一种夸张的姿态自觉不自觉地对抗着城市的主流文化,从而寻求之于城市的身份认同。

“杀马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有深厚的农村生活背景,后来被推到城市聚光灯下,一种强烈的市民身份认同诉求充斥其大脑神经,以自身对于城市符号的粗浅理解来表现其所谓市民身份,在诸多特立独行的表现方式中,最经典的一款就是洗剪吹出一头土豪金的秀发来吸引城市目光的关注。

其实,“杀马特”有一个美好的英格力士原型,即“Smart”,有灵巧、聪明、犀利之意,这与“杀马特”们追求身份认同的初衷也是类似的,但因为追求过程中的简单粗暴,导致了“Smart”变成了“杀马特”,最终被所追求对象边缘化。

“杀马特”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文化形态,没有理由被耻笑和践踏,究其原因,那要扯出一番宏大的文化命题,在此不过多探讨。在此需要探讨的是一个泛楼市命题,即目前正大张旗鼓推进的城镇化建设。

在过去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弊病,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率的数字光环有直追GDP的势头。后来各种问题接连出现,农民失地、市民失业、大气污染、无人鬼城……当然,这不人性化的城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杀马特”群体的繁衍。

反省城镇化过程中林林总总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现在中央提的新型城镇化,也是着力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即从以前“以物为主”的城镇化转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是城镇化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服务对象。据权威预测,到2025年,中国城市居民人数将增长逾3.5亿人,其中超过2.4亿新增人口将是来自农村的移民。如何更人性化更可持续地实现这部分农民的身份转变,即实现人口的城镇化,不是简单地通过在农村盖楼来实现的,否则,简单粗暴地把农民从平房赶到楼上,那从楼上走下来的肯定是一个又一个同样简单粗暴的“杀马特”。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城镇化农民杀马特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