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精神养老”与今天的“以房养老”

扫描到手机 置家关注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3-11-26 10:17 字号:T|T

摘要: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也备受关注。其实,对老年人来说,精神上的空虚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对此,曾有专家提出“精神养老”的说法。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我国古代,就有“精神养老”的说法。当然,含义自然有所不同。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也备受关注。其实,对老年人来说,精神上的空虚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对此,曾有专家提出“精神养老”的说法。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我国古代,就有“精神养老”的说法。当然,含义自然有所不同。

日前,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其中提出的“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就是“以房养老”一度引起热议。其实,实施“以房养老”,老人就可以不用离开家而实现养老,实质也是实现了“精神养老”。

古代的“精神养老”

唐代有“精神养老”一说。当时,流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说得通俗简单一点,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一 代名相、时任司空的房玄龄,不只为臣称职,赡养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当年房玄龄“色养”老人极为到位,《贞观政要·孝友》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 色养,恭谨过人。”

或许有鉴于此,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意思是,如果家中有老人,子孙不能远走他乡,要呆在老人的身边,否则要被治罪,此项规定较好解决了“空巢”现象。

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朝各位皇帝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次,其中以唐太宗为最,在位23年下“养老诏”28次。而《册府元龟》所记并不全,实际不止73次。

据《唐大诏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即特别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所谓“尚齿”,就是尊老的意思。

唐朝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制度,官府免费给民间老人安排护工(侍丁)。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户令规定的配给标准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给百岁老人的护工增至5名。

观点:做好“精神养老”要四股力量

长久以来,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被认为是与物质需求紧密相连,并对其影响的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需求。旨在老年人离开社会生产领域后,为排遣苦闷情绪、改善单调生活,实现自身价值而产生的情感交流、社会交往、知识求索、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求。

要做好“精神养老”,需要四方面力量统筹推进。一是激活家庭力量。家庭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力量,充分利用家庭血缘关系和家庭亲和的力量,无戒备地多帮助老年人进行自我调适,鼓励老年人增 强人际交往,与朋友多倾诉、抒发感情,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二是整活政府力量。政府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力量,加大宣传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能受到家庭、社会的广泛重 视,使老年人接受良好的生活照顾,愉快地安度晚年。三是盘活社区力量。社区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显要力量,承担着政府和部门下放的许多责任,办理着许多该管或政府管不了的方方面面的事务,其邻里互助、感情交流功能明显,正好能在一定 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的某种精神需求。四是用活民间力量。民间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力量,培育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工队伍“以老养老”,让他们人人快乐晚年青,个个祥和夕阳红。

延伸:“以房养老”与“精神养老”

孟晓苏认为,“以房养老”给老人提供了多种选择,尤其对于无子女老人和失独老人,好处更加明显。孟晓苏说:“现在讲的以房养老,叫做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保险。这种以房养老是我在十多年前提出来的,最近在国务院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里,才明确写上这一句,就是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11月25日,孟晓苏在介绍“以房养老”方案时表示,可以自愿入保,“如果房屋要是增值了怎么办,增值的部分应该和老人分享,房子(价格)跌了应该由保险公司赔。”

其实,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实施“以房养老”,老人就可以不用离开家而实现养老,也是“精神养老”的一种延伸。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养老老人空巢老人以房养老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