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土改必须脱钩土地财政(3)

扫描到手机 土地市场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日期:2013-09-11 08:45 字号:T|T

摘要:城镇化“热”起来了,下一阶段中国城镇化的用地问题是何种导向?吸引了全国人民眼球的房地产市场问题,政府的态度及改革方向为何?这些问题将成为近期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房地产市场

  向二三线城市分流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有特色之处在于,价格绝对值上的全球领先及社会难以估量的住房刚需。这里要探讨的是现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性质。1998年住房市场改革带来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全面发展,十多年后,房地产业俨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房价高得让老百姓觉得离谱,由于住房资产引起的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上下游产业依赖性过强,导致国民经济被房地产业“绑架”,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中国的改革步伐等。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当前是一个什么状态?问题的根源又是什么?

就笔者看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线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二、三线中小城市。大城市实际参与市场的个体心理已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以北京为例,当前北京四环内基本没有增量住房供给,相对比较活跃的是二手房市场,也就是个人手中的存量住房交易。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四环内生活、工作的相对便利,导致只要有负担能力,有住房需求的人会首选四环内,但是四环内是存量交易市场,实际是个体与个体间的交易,这种交易缺乏规模效应,很难形成公平的市场价格。在没有有效的地区指导价的情况下,卖房个体间的相互叫高价导致四环内房价一直在上涨。五环、六环目前阶段还是增量市场状态,但四环内高房价对刚需的“挤出”,导致五六环的房价也在上涨。这样环内带动环外,使全北京的房价呈现出连续上涨态势。这就是笔者认为大城市心理市场特点导致市场趋势,而且这种心理市场对政策调控的反应很迟钝。这也就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以中国大城市为代表的房价越调越涨。

与一线大城市不同,二三线城市在经济形势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供过于求的状况,事实上,政策层真正应该担心的是这些城市的住房市场。房地产资产对流动性的吸纳效应很强,这些流动性当前还在住房市场上,二三线城市过多过快地发展房地产业,如果超过人口与经济的承受能力,最后结果就是房价的区域性“跳水”。房地产价格下跌对地区经济及金融体系会形成冲击,特别是关联到地方债务,放大负面效应。这种“跳水”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流动性离开房地产业,当范围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造成冲击。

上述问题是多年积累而成的,而且一定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十年谋取快速发展的代价,短期内可能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经过长期发展,不断的从发展思路上纠偏,通过政策引导,实现二、三线城市对大城市的人口、资本的“分流效应”,长期发展下去,才能逐渐实现中国房地产业的“软着陆”。

总之,目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着一个可上可下的战略选择,土地问题作为上一个十年的增长“驱动器”,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土地流转、城镇化用地还是房地产市场,背后都有土地财政的驱动因素。这三个现象性问题也是最需要做出方向性把握的。把问题解决在“路上”,远比对其进行“善后”要明智的多。未来发展一定是基于公平效率基础上设置土地制度。最终形成城乡一个土地市场,多元化供应模式,消除城市土地垄断,形成产权平等、税收调节、多方博弈的土地市场。这就需要大力推动减少交易成本、消除垄断、保护产权人权益为导向的土地改革。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城镇化土地改革土地财政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