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收紧预售资金监管 楼市调控迎强风暴(3)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北京商报 发布日期:2013-08-07 10:44 字号:T|T

摘要:地方政府近期也扎堆出台预售资金监管政策,希望守住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还能确保已有项目顺利完工。业内人士表示,加强对预售资金的监管,等于卡住了开发商的一条资金渠道,房地产市场又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多地收紧预售资金监管

也许正是嗅到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近期多个城市重新执行了更加严厉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一般来说,都会规定预售款交由银行管理,银行视工程进度按比例向开发商发放。

7月10日,去年刚刚开始实施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武汉再下发通知,对开发商申请使用监管资金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定。此外,青岛等城市纷纷出台新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加强对购房人交纳房款的监管。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出台了相应的监管制度。这一数据还在不断扩大。

一线城市在这方面有更早的经验。2010年北京实施了《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近期北京市开始执行修改后的新《办法》,同时,经适房预售资金和二手房交易资金也纳入了监管。

监管预售资金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防止“烂尾楼”的蔓延。政府将预售资金纳入监管,防止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或者携款“跑路”,从而影响到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进度,给购房者、银行等相关利益方带来损失。

不过,由于商品房预售资金是开发商的主要资金来源,特别是中小开发商自有资金有限,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很大程度上都依赖预售款。业内人士认为,加强对预售资金的监管,卡住了开发商的一条资金渠道,房地产市场又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表示,“预售资金大约占开发商资金的1/3,对大型房企来说影响不大。但对中小房企而言,腾挪之路被堵死了,必将面临资金考验”。北京美联市场研究部高级经理张磊认为,由于资金压力的增加,房企在土地市场上或将一改“大无畏”的拿地风格,促进土地市场降温。

  预售制存废再引争议

除了加强预售资金监管外,在烂尾项目频频出现后,关于预售制度的讨论也再度被提及。

商品房预售制度源于香港。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刚刚经历了住房制度改革,商品房需求十分旺盛,而开发商资金普遍短缺。在此背景下,预售制度大大降低了房地产市场的准入门槛,对新兴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以预售制度为支点,开发商熟练地进行着资金杠杆的游戏,以撬起高昂的利润。有统计显示,目前各主要城市商品房预售比例普遍在8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达90%以上。然而,预售证制度的普遍应用也带来了许多弊端。

一位购房者表示,现在买房子只能买图纸,房子质量怎么样只能冀望于开发商是否有良心,这让购房者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而业内也有不少人认为,商品房预售制度是加速房地产泡沫和房价高涨的罪魁祸首,呼吁现房销售时代尽早到来。

今年“两会”,政协委员洪彗民提案建议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他说,这等于改变开发商空手套白狼的盈利模式。如果能够得到落实,将淘汰一批资金实力弱的中小开发商,房价也有望下行。

对此,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商品房预售制度改革会推进,但短期内不会取消。据悉,新“国五条”细则中提出,2013年起各地区要提高商品房预售门槛,并稳步推进商品房预售制度改革。

  近期地方政府加强预售资金监管政策一览

2013年5月 青岛市出台规定,从今年7月1日起,开发商除有特殊情况,并经监管部门同意外,否则将不得随意挪用购房人的购房款。

2013年6月 北京市发布政策,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预售资金使用行为。如开发企业项目出入账存在问题并未按期改正,情节严重者网上签约将被暂停。

2013年7月 武汉市房管局下发通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使用监管资金进行了严格规定。

2013年7月 惠州市房管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开发企业配合,进行预售款进账情况的清查整顿工作。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预售资金监管楼市调控预售资金监管从严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