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难”掣肘产业地产

扫描到手机 政策与金融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2-07-02 14:59 字号:T|T

摘要:目前工业地产开发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拿地难”。在现今的政策和市场的环境下,开发商很难获得一手土地,工业厂房、物流仓储和科技研发办公类物业的开发商的角色类似于“二房东”。而对于注重引进外资和扩大税收的地方政府来说,他们更愿意把土地给予最终用户,而不是给身为二房东的工业地产开发商。

目前工业地产开发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拿地难”。在现今的政策和市场的环境下,开发商很难获得一手土地,工业厂房、物流仓储和科技研发办公类物业的开发商的角色类似于“二房东”。而对于注重引进外资和扩大税收的地方政府来说,他们更愿意把土地给予最终用户,而不是给身为二房东的工业地产开发商。

因此,不论是通过与拥有土地的制造型企业进行合资,或是通过收购经营不善的工业企业等方式来获取土地,从而“曲线救国”;抑或是通过进入专业物流领域进行探索,通过与最终用户的合作获取资源,工业地产开发商的“拿地”突围战已经展开。“拿地难”掣肘产业地产

在经历了政府一手主导建设工业园、本土开发商投资开发园中园、外资物流地产商进入中国并进行独立园区运营、本土产业地产商迅速跟进等数个发展阶段之后,中国产业地产界于2008年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冲击。2009年,在经济复苏和结构转型的拉动下,产业地产重新呈现出繁荣景象,而住宅地产遭到宏观政策的严厉调控之后,产业地产更是受到了空前的热烈追捧。然而,在戴德梁行华东区工业部主管、董事苏智渊看来,在当前的政策条件下,不论对海外开发商还是本土开发商而言,“拿地难”都将成为掣肘其发展的最大障碍。而此类瓶颈的存在,使得中国产业地产的未来发展“道阻且长”。

记者:工业地产的整体发展态势如何?其中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潜藏着怎样的隐忧和风险?

苏智渊:“工业地产”这个概念是在80到90年代之间逐步出现在中国的。这个时期的工业地产大多是以政府设立的工业园的形式存在的,当时还没有纯粹的工业地产投资商,所有的工业土地和工业厂房物业都隶属于政府。2000年以来,中国逐步出现由民营资金投资的纯商业开发园区,主要以开发园中园的形式存在。2003年前后,以普洛斯为代表的国际物流地产运营商开始单独拿地,进行独立的园区运营开发。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开发商的投资行为都是相当活跃的,并且迅速在国内展开了物流地产布局。金融危机之后,内外资的工业地产开发商都遭到了一轮洗牌。2009年后,工业地产才开始逐步走向复苏,进入新一轮的工业地产投资高潮。

责任编辑:赵洪鑫 关键字:华强广场沙龙红酒

相关阅读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