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斌:这一轮放水,房地产已被排除在外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中讯网 发布日期:2018-08-06 11:32 字号:T|T

摘要:“这一轮政策的调整主要支持的领域是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是基本上是被排除在外的。”

朱海斌:这一轮放水,房地产已被排除在外

“这一轮政策的调整主要支持的领域是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是基本上是被排除在外的。”

朱海斌(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从宏观环境来讲,当前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中美贸易战,第二是国内政策的调整,也就是放水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这一轮可能会仍然面临比较强的紧缩性政策,整个宏观大环境下,这一次放水跟之前的放水相比,在政策上逻辑上有什么不一样?对房地产行业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过去10年中国的宏观政策基本上是在不停的收放之间,非常高频的徘徊。如果我们跟其它的国家做一个比较,中国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在松紧之间摇摆的频率是比其它的国家要高。

2008年以后,基本上每过三年就会有一个政策的放松,当然2008年4万亿的刺激政策是过去10年以来最强的刺激,但在2008年以后,在2012、2013和2015、2016年连续出现两次的放松。

今年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后,更加明确了宏观政策放松的基调,从某种程度上,这是第四次的政策放松。但这一轮政策放松跟以往几次有几个非常明显的不同,从对房地产市场的理解来看,应该说是非常关键的不同。

我们在最近的一个报告里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不同:第一方面,如果从传统的宏观政策的宽松调整来看,以往宏观政策宽松基本上是全方位宽松。

有5个方面大家可以关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房地产政策、监管政策。应该说在历次的调整中,这五个方面政策的摇摆或者变化,是最主要的能够体现政策意图的变化。

从2008年、2012年到2015年,我们可以看到每次放松都是全方位的放水。但是这一轮并不是全方位的放水,目前看到更多的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或者某种程度上汇率政策的调整,高层都明确提出房地产紧缩仍然要坚持,金融严监管仍然要持续,这是以前的两个不同。

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放水跟2008、2012、2015年这三次相比,至少从目前的判断来看,这次放水的力度远远要弱于前三次。

2008年就不用讲了,这是大家公认最强的一次刺激。即使对比较温和的2012、2015年的两次放水,这次调整的力度也要弱很多。

首先看财政政策,最近市场的判断非常乐观,尤其是国务院常务会开完以后,用的定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所以引起了市场上浮想联翩。

实际上至少到目前为止,财政政策的执行由上半年非常紧缩到下半年的宽松,而且这种宽松体现对基建投资的支持,这是我们目前在财政端看到的比较积极的变化。

从财政政策的执行来看,2018年全年并不会有太大的放水;从财政赤字的水平来看,2018年很可能是和2017年相对比较接近的一年;从经济数据来看,财政刺激年的力度是偏弱的,更多体现在从上半年到下半年执行方向的变化。

如果从财政政策的变化来看,我们看过去三次到这一次的放水非常明显的一个变化。2008年是我们在最近10年最强的一次财政的刺激,2012、2013或者2015、2016年财政政策放水的幅度已经要远远弱于2008年。

当然中国的财政政策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个是中央点菜、地方买单。每年财政预算的赤字,在2008年以后基本上没有超过GDP的3%,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财政赤字更多的是由地方承担。

地方赤字是由隐性的广义赤字组成,包括地方债的城投平台,还有政策性银行的特殊金融债,这是广义的财政赤字,我们看到这个规模远远要大于中央政府财政赤字的安排。

第二个是财政部点菜、央行买单,所以最近市场上非常关注的央行和财政部之间互相的PK。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义的财政政策并不是由显性的财政赤字的安排,而是通过货币政策同步的刺激。

货币政策基本上是两个部分,一是利率政策,二是信贷政策。

回到刚才的主题,我们这一次刺激的力度很可能要远远弱于前几次的刺激。

首先看利率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在2008、2012、2015年历次货币政策放水,都伴随着一系列的降息的举措。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央行的降息更多反映在金融市场利率的下调,但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并没有任何调整,而且2018年下半年也不会有任何的调整。

这一轮调整如果说跟历史上有相似的话,更多的是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从2008年以后,每次央行放水必然伴随着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但存款准备金背后最主要的是央行的信贷政策。

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从目前的央行降准效果来看,跟以往历此调整相比,很难预期像之前历次央行放水之后会出现一个信贷反弹。

2008年为什么说是史上最大一次放水?从信贷的增速来看,一度回到30%左右,到2012、2013、2015、2016年,大家可以看到信贷从之前一路下行出现一个反弹,反弹的力度没有2008年那么高,但是基本上有3%到5%的信贷增速反弹。

这一次,4月份央行降准之后,广义的信贷增速也就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一直是往下走,6月份创下了历史新低,不到10%。

从下半年来看,央行不停鼓励银行积极放贷,但是从政策意图来看,我们判断央行更直接的目标是阻止社融的增速下滑,我们判断下半年社融增速很可能稳定在10%。

按照目前的政策调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在货币政策,都很难期待比得上2012、2013年和2015、2016年之间放水的规模。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的同时,我们看到这一轮很重要的不同,第一是金融的严监管仍然会持续,所以4月份以后,我们看到资管新规、理媒体规等。一系列的规定表明,目前严监管的节奏可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调整,但是这个方向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为什么我们这一轮的信贷很难出现从底部的反弹,很重要的原因在金融严监管的情况下,金融贷款之外跟银行相关的贷款部分,仍然处于萎缩的情况。所以,社融很难从底部反弹,恰恰是严监管带来的对货币非常强的制约。

另外,房地产调控的思路仍然不变,而且要严控房价上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实际上从最近的政治局会议或者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安排来看,这一轮政策的调整主要支持的领域是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是基本上被排除在外的。

为什么这次房地产调控并没有出现大家预期之内的放松?中国稳增长的关键每次都是稳投资,投资里面有三个最大,一是制造业投资,二是基建投资,三是房地产投资。

2008年以后,尤其是在2012、2015年的调整过程中,针对稳投资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2012年这一轮经济调整发生的背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都出现非常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基建投资的速度一度出现负增长。

2012年那一轮政策的放水,非常明显的是针对基建,所以在2012、2013年,我们看到基建投资迅速回到20%的高位。

房地产投资在2012年到2014年连续下行,在2015年的调整中,政府希望支持的是房地产投资。所以在2015年的宽松政策下,无论是房贷的政策还是首付的比例,包括限购的政策等一系列的安排,都是从以前的收紧转为放松。2015年以后,我们看到房地产投资从底部开始回稳。

2017、2018年以后,经济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是基建投资,就是上半年由于财政政策过紧,地方政府对PPP项目非常强的监管,导致基建投资从去年接近20%的高速增长到今年二季度只有个位数的增长,这是非常快速的下行。

反过来,我们看到在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这两个领域,基本上维持在跟2017年相当的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轮政策调整,政府强调的主题是支持基建的投资。所有已经批复的、在建的基建投资,要严格保证融资体系的合理安排,这是我们看到目前的政策调整的关键。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从房价的角度来看,这一轮房地产市场跟历次的调整,包括宏观政策的调整,大环境也是跟以往有非常大的不同。

历次的调整里头,像2015、2016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宽松政策,在2012年也是有很宽松的情况。我们看到,历次政策调整以后,房价总是出现从底部往高峰的比较强的反弹。

2017年,房价在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轮动发展;2017年以后,房价在过去的6到9个月已经提前出现了一个底部反弹。

所以,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是一个超预期表现,去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是7%,今年上半年是10%,而且大部分地区房价虽然环比增速在下降,但是同比增速并不低。

平均的出售价格基本上还是接近7%到8%的同比增速规模,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一轮的调整里头,并没有涉及到房地产政策的变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到底对房地产市场怎么理解?从目前宏观政策的调控来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远远弱于2012年和2015年,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弱的调整要延续到2018、2019年?我觉得目前来看还是言之过早。

虽然目前对房地产紧缩的政策仍然会延续,但是有可能在2019年的某个时刻会进一步调整。

如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并没有产生政府希望达到的支撑的力量,如果在2018年下半年或者2019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战风险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那么很有可能2019年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某种意义上,2008年以后我们每次的调整的力度越来越弱,但是实质上可能会越来越长。2018年并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政策宽松效果,可能在2019年会被迫做更大的调整,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从房地产市场的角度来看,第一个判断,2018年下半年,鉴于房地产政策仍然维持紧缩性的政策,我们判断2018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温和下滑,无论是从楼市成交还是房价增速来看,下半年都会比上半年略微走低。

从房地产投资增速的规模来看,上半年增长10%,这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水平,下半年可能会维持在4%到5%之间,全年维持在7%左右的增速。

第二个判断,房地产市场的整合,大房企和中小房企之间的分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大的房企市场占有率、集中度越来越高。

2010年前8名的房企占市场份额的比例大概只有10%左右,到2017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22%,目前在25%左右。

根据我们的判断,在2020年之前,前8位房地产开发商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占到35%左右,前20位可能会超过50%,房地产市场的格局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

第三个判断,从政策来讲,2017年应该说是在2003、2004年以后房地产政策最大的一个变化,这个最大的变化反映在之前更多的是以商品房市场化的供应渠道为主的城镇住宅体系,转为现在多渠道供给、多主体保障的新的楼市供应格局。

新的楼市供应格局之下,商品房和保障房基本上是一个并行的局面。

另外,目前长效机制包括房地产税的安排一再拖迟,或者说即使有,房地产税安排的力度也会远远弱于原先的预期。

这种大环境下,如果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下行,很可能楼市里头目前所看到的种种行政管制可能会更加长期化,这对市场来说可能是一个最大的政策的风险。

因为我们以往更多是商品房以市场化为主导的价格机制,或者说交易的机制,可能未来会趋向于由政府主导,政府管控价格、管控数量的这么一个安排,这对房企来说可能是最大的一个政策挑战。

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看,未来城镇化仍然有一定的增量空间,目前我们的城镇化率接近60%,从60%到70%大概还有5到10年的成长期。

未来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新型城镇化之下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流动,这是在未来5年更需要关注的一个主题。

从中国的楼市结构来看,大家的注意力可能往往会更多关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但从市场的安排来讲,一线城市在市场主体里占的规模才不到10%,更多的市场在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二三四线城市恰恰是在2017年以后支持这一轮房地产超预期表现的主体的力量。

尤其是在最近的一年多,各个城市的库存跟2013年到2015年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库存量出现了非常大的下滑。

未来支持新一轮房地产需求的,不能简单说到底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更多是在在城市群集聚,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附近的三四线城市,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这可能是我们房地产行业未来5年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专访盛松成: 防风险要与支持实体动态平衡 引导影子银行良性发展

2017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增速明显放缓、企业杠杆率首降、影子银行资产端增速几乎停滞。在去杠杆已取得显著成效、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背景下,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愈发重要。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统司原司长盛松成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他称:“过去资金空转、利率高企,把风险都留给了企业,这是不健康的;但是,受信用事件多发影响,尽管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市场化债转股,目前银行的风险偏好已经大大降低。这恐怕也是近期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难以缓解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一个原因。”早在6月前,盛松成就提出货币政策不应继续边际趋紧。

对于影子银行,盛松成认为其是一个中性词汇,且不应“赶尽杀绝”,但要引导其良性发展,因为银行贷款并不能满足企业所有的融资需求。他对记者表示,未来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进一步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结构性去杠杆取得明显成效

盛松成认为,之所以从“去杠杆”向“稳杠杆”过渡,首先,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2017年全年上升2.7个百分点至250.3%;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尽管居民部门杠杆率在2017年有所提高,从2016年的51.1%提高4个百分点至55.1%,但增幅已经开始放缓。

其次,金融去杠杆成效显著、影子银行风险得到初步治理。根据穆迪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我国影子银行资产增长近乎停滞,年底时的总规模为人民币65.6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全年名义GDP增速自2012年以来首次超过影子银行资产增速,影子银行资产在GDP中的比例从2016年86.7%的峰值降至79.3%。

他也对记者表示:“未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望进一步趋稳。随着地方政府举债更加规范、透明,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将得到有效抑制,这将进一步降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杠杆率。继续严格调控房地产市场也有助于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趋于稳定。”

理性看待实体去杠杆

愈发引起各界关注的是,金融去杠杆导致融资环境趋紧,原来还只是在金融市场上,但现在开始传导到实体经济,标志就是社融增量大降。

央行公布的5月金融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82.14万亿元,增速降至10.3%。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影子银行)增量大降是关键因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信用事件频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意愿大幅下降。

盛松成对记者表示,“在实体去杠杆过程中,信用事件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应理性看待,冷静应对。”在他看来,信用事件频发,既有企业的内部因素,也会受到融资环境变化的影响,甚至还有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可控因素。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导致的违约,是市场出清的正常过程。

但同时他也强调,应尽可能避免由于融资环境趋紧和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触发违约的风险。既要从严对待房地产加杠杆、区别对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又要对企业正常的融资需求给予更多支持。

“尽管我国信贷供应向银行表内的回流帮助弥补了影子信贷供应的减少,但银行信贷承接影子信贷收缩的规模是有限的。因为银行面临自身资本和流动性的限制,同时银行贷款审批流程更为严格。很多信用状况较弱、对影子信贷依赖性较高的边际借款人在趋紧的信贷环境下,面临较大的再融资风险。”他称。

引导影子银行良性发展

盛松成始终认为,不应该将影子银行“赶尽杀绝”,而应积极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他分析称,从防范风险的角度看,银行贷款并不适合用于满足企业所有的融资需求。而近期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96.3%。这意味着在所有融资渠道中,实体经济仅能依靠人民币贷款融资,其他融资工具、融资渠道几乎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即便在本世纪初,上述占比也还不到92%。

尽管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市场化债转股,“然而受信用事件多发影响,目前银行的风险偏好已经大大降低。这恐怕也是近期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难以缓解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一个原因。”他告诉记者。

因而,盛松成认为,当务之急在于要正确理解表外融资与表内融资的关系,在符合监管要求和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适当保留表外融资,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当前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幅萎缩,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上就是银行为企业融资提供的担保,往往反映了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尤其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在他看来,影子银行实际上是中性的。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存在、现实反映,不仅在中国有,在其他国家也都有。就我国而言,影子银行既是市场主动突破金融压抑的尝试,在满足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推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反映出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诸多困惑,伴随着影子银行业务发展产生的监管套利、业务运作不够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道德风险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加剧了。

“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实际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风险所在,要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向好的方向发展。”他称。

防风险应与服务实体动态平衡

下一步,盛松成认为重点在于金融防风险应与服务实体经济有机统一、动态平衡。

“去杠杆既需要控制债务增量,也需要企业、财政和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后者要求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如果金融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最终自身的风险也无法避免。美国当年次贷危机的教训仍历历在目。”

他称,我国最近一轮房价上涨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房价增速与经济增长出现背离,GDP增速从2014年12月的7.2%下降至2016年3月的6.7%,而同期房价同比增速反而从5.6%上升至18.3%。高房价使居民的购房负担加重;房地产业的高回报率使资金向房地产业集中,实体企业融资困难,对实体企业产生挤出效应。

不过,目前我国宏观政策正朝着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统一的方向发展。

首先,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盛松成认为,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坚决态度,有助于资金配置脱虚向实。

其次,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重点是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再者,近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明确要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扩大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适度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建成为小微企业贷款的商业可持续长效机制。为此,央行安排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限额各500亿元,同时将商业银行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将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由单户授信100万元以下放宽至500万元以下。

此外,盛松成也对记者表示,近日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证监会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公募产品可以适当投资非标资产,且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可以发行老产品投资新资产,优先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续建项目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此外,《通知》在支持非标回表方面也做出了相应安排,一是MPA考核时将合理调整有关参数,二是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解决占用资本问题。

“下一步,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跟进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努力实现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

央行参事盛松成:防风险要与支持实体经济动态平衡

防风险要与支持实体动态平衡

引导影子银行良性发展

□盛松成 (盛松成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中国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在近些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分部门来看,我国政府、住户部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而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随着金融去杠杆取得成效,实体经济也开始了去杠杆进程。目前,我国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结构性去杠杆也取得积极进展,企业杠杆率有所下降。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近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也研究了坚持结构化去杠杆的问题,并重点研究了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问题。事实上,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本质上并不矛盾,从长期和全局看,两者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应有机统一、动态平衡。

一、我国结构性去杠杆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2017年全年上升2.7个百分点至250.3%。从部门对杠杆率的贡献来看,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2017年,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9%,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首次下降;2012-2016年,企业部门杠杆率年均增长8.3个百分点。2017年,政府部门杠杆率为36.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2012-2016年,政府部门杠杆率年均增长1.1个百分点。尽管居民部门杠杆率在2017年有所提高,从2016年的51.1%提高4个百分点至55.1%,但增幅已经开始放缓,比2012-2016年年均增幅略低0.1个百分点。

其次,金融去杠杆成效显著,影子银行风险得到初步治理。根据穆迪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我国影子银行资产增长近乎停滞,年底时的总规模为65.6万亿元,而2016年底为64.5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全年名义GDP增速自2012年以来首次超过影子银行资产增速,影子银行资产在GDP中的比例从2016年86.7%的峰值降至79.3%。

未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望进一步趋稳。随着地方政府举债的更加规范、透明,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将得到有效控制,这将进一步降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杠杆率。而继续严格调控房地产市场也有助于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趋于稳定。

二、理性看待实体去杠杆

在实体去杠杆过程中,信用事件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应理性看待,冷静应对。信用事件频发,既有企业的内部因素,也会受到融资环境变化的影响,甚至还有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可控因素。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导致的违约,是市场出清的正常过程。但同时应尽可能避免由于融资环境趋紧和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触发违约的风险。既要从严对待房地产加杠杆、区别对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又要对企业正常的融资需求给予更多支持。

尽管我国信贷供应向银行表内的回流帮助弥补了影子信贷供应的减少,但银行信贷承接影子信贷收缩的规模是有限的,因为银行面临自身资本和流动性的限制,同时银行贷款审批流程比较严格。很多信用状况较弱、对影子信贷依赖性较高的边际借款人在趋紧的信贷环境下,面临较大的再融资风险。

从防范风险的角度看,银行贷款并不能满足企业所有的融资需求。而近期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96.3%,这意味着在所有融资渠道中,实体经济仅能依靠人民币贷款融资,其他融资工具、融资渠道几乎都没有得到利用。即便在本世纪初,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的占比也还不到92%。尽管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和市场化债转股,然而受信用事件多发影响,目前银行的风险偏好已经大大降低。这恐怕也是近期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宽松难以缓解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原因之一。要正确处理表外融资与表内融资的关系,在符合监管要求和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适当保留表外融资,增加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当前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幅萎缩,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上就是银行为企业融资提供的担保,往往反映了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尤其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影子银行实际上是中性的。它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存在、现实反映,实际上不仅在中国有,在其他国家也都有。就我国而言,影子银行既是市场主动突破金融压抑的尝试,在满足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推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反映出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诸多困惑,因为伴随着影子银行业务发展产生的监管套利、业务运作不够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道德风险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加剧了。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实际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风险所在,要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金融防风险应与服务实体经济

有机统一、动态平衡

事实上,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本质上是统一的。去杠杆既需要控制债务增量,也需要企业、财政和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后者要求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如果金融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最终自身的风险也无法避免。美国当年次贷危机的教训仍历历在目。

我国最近一轮房价上涨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房价增速与经济增长出现背离——GDP增速从2014年12月的7.2%下降至2016年3月的6.7%,而同期房价同比增速反而从5.6%上升至18.3%。高房价使居民的购房负担加重,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房地产业的高回报率使资金向房地产业集中,实体企业融资困难,对实体企业产生挤出效应。

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宏观政策正朝着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动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首先,坚决防控信贷资金脱实向虚。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坚决态度,有助于资金配置脱虚向实。

其次,强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疏浚工作。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重点是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第三,进一步深化小微金融服务。近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明确要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扩大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适度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建成为小微企业贷款的商业可持续长效机制。为此,央行安排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限额各500亿元,合计1500亿元,同时将商业银行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支持盘活信贷资金1000亿元以上,将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由单户授信100万元以下放宽至500万元以下等。随着一项项举措落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将会不断显现。

第四,积极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为进一步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近日,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证监会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公募产品在满足期限匹配、限额管理、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投资非标资产,且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可以发行老产品投资新资产,优先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续建项目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此外,《通知》在支持非标回表方面也做出了相应安排,一是MPA考核时将合理调整有关参数,二是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解决占用资本问题。

下一步,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跟进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努力实现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

责任编辑:张瑶瑶 关键字:朱海斌房地产排除在外放水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