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花:楼市泡沫已开始消融 这是铁的规律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3-10-31 06:15 字号:T|T

摘要:媒体报道说,早在2009年,席勒第一次来中国时,就曾做出市场存在泡沫的论断。他的依据是,中国房价收入比太高了: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达到36倍。两年后,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会上,席勒再次强调了他的这一观点。

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这一阵子在中国备受瞩目,因为他此前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论断。

媒体报道说,早在2009年,席勒第一次来中国时,就曾做出市场存在泡沫的论断。他的依据是,中国房价收入比太高了: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达到36倍。两年后,在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会上,席勒再次强调了他的这一观点。

跟之前的楼市“空军”比,这位诺奖得主算得上内行,在美国楼市最为疯狂时,席勒成功地用模型预测了市场泡沫和可能出现的硬着陆。但在中国,十余年劈荆斩棘、一路狂飚的房价,早已给了房地产业内傲视群雄的底气。第一时间出来反驳的是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发微博称:“愿意与席勒打个赌,5年内中国房价不会崩盘。”

随后,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房价数据,涨势汹汹的房价简直就是在为杨红旭站台助威。数据表明,9月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69个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同比上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同比涨幅均超过20%。

同样不容回避的是,从2009年席勒断言泡沫到现在,一晃儿已是四五个年头。期间楼市购销两旺,量价齐升。时光由此上溯,如果从著名“空军”谢国忠算起,中国房地产的“泡沫论”至少也有十个年头了。这10 年里,房价涨势如何,你我都看到了。价格怎么涨,房子都有人买;无论盖多么海量的房子,都能卖出去,你说泡沫在哪里?

话题还得重回席勒说到的房价收入比,杨红旭反驳其“崩盘说”的立论也在于此,他认为,中国居民家庭收入统计无法涵盖各种隐性收入,普遍存在低估现象,言下之意“房价收入比”被严重高估。杨说的不无道理,但同样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因为隐性收入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资格拥有,所以贫富分划的程度,同样远远超出了统计数据。结果就是,同样失真的数据之下,有的人捂着瘪瘪的钱包望房兴叹,而另一些人,则可以像冬储大白菜一样左一套、右一套地买下去——— 对了,限购这事我们还是不要提了吧,房爷、房姐、房叔……这些个媒体报道的超级牛人,我想你我应该认识。

宏观层面看,投资渠道的缺乏和货币的超发,则是房地产热销的直接驱动力。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3月末,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M2)103.61万亿元,相较2002年初16万亿元,十多年里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6倍。十年期间,经济总量并未增六倍,民众收入也未增六倍。超量货币供应之下,在股市低迷与投资渠道欠缺的情况下,买房防通胀、积累财富已经成为最保险的投资方式。中国的高房价是由实实在在的投资需求支撑的“坚硬的泡沫”,这是各路“空军”们未能参透的玄机。

事实上,让杨红旭们对楼市前景信心满怀的,更有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的高度依赖。中房网一项调查表明,2003-2012年全国主要城市居住地价涨幅达332%,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最高曾达76%。“土地财政”一直被认为是十年调控变“空调”的主要原因。

然而,无论市场参与各方的主观意愿如何,都抵挡不了市场自发调整的步调。比如温州,资料显示,从2011年9月份开始,温州房价已经连续下跌了25个月。因为资金吃紧无人接盘,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终于也到了幻灭的时候。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因为购买力有限和过量供应,滞销已成为楼市主旋律。

坚硬的泡沫已开始消融,铁的规律面前,任何与之相悖的愿望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关于这一点,万达掌门人王健林看得很明白,他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这两年地方债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主要靠卖地来还债。土地和房地产供应进一步被放大,别说三四线城市滞销,现在就连二线城市,比如说大连、青岛的房子都卖不动。王健林甚至认为,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市场供过于求,最多只要两年就不需要调控了。

当然,王健林也说这种情形不包括一线城市。是啊,一线城市土地稀缺而需求蜂拥而至,这是一道无解的供求难题。但是,全国又有几个一线城市呢?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楼市泡沫席勒王健林房地产市场土地财政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