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 要效率更要重申权属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新闻晚报 发布日期:2013-10-18 18:05 字号:T|T

摘要:“一些城市确实存在额度紧张的情况。”住建部公积金督查中心的一位官员近日表示,“此类情况原因很简单,即各地购房需求出现了集中爆发,公积金个贷大量积压导致贷款资金放量。”然而,据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却另有“算盘”,一方面集体采取“拖延”策略控制贷款流出;另一方面“公积金援建保障房建设”的思路却越走越活。

“一些城市确实存在额度紧张的情况。”住建部公积金督查中心的一位官员近日表示,“此类情况原因很简单,即各地购房需求出现了集中爆发,公积金个贷大量积压导致贷款资金放量。”然而,据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却另有“算盘”,一方面集体采取“拖延”策略控制贷款流出;另一方面“公积金援建保障房建设”的思路却越走越活。

似真似假的“公积金告急”传闻,虽一再被多地出面否认,如今看来却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住房公积金,事关最真实的民生,又因其体量巨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得有个清晰的全景呈现,方可消弭民间焦虑。

即便宏观层面,住房公积金旨在“改善国民居住条件”。公积金账户本质上乃私人资金的集合。职能部门只是代理管理,因无所有权故而不享有完全的使用权—如此看来,挪用公积金,无疑有越界、侵权之嫌。尤需说明的是,2009年住建部等确曾启动过,用公积金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试点工作,但如今不少地方的做法,显然存在自我授权、扩大范围的倾向。

随意挪用公积金建保障房和类似操作,使得“地方政府既能获得更高的利息收益,还可不必专门划拨保障房建设资金。”只不过,由此导致的公积金使用率过高、沉淀率过低等一系列后果,却对一般民众大为不利。因为,这无疑意味着借贷难度增大、资金安全系数下滑。当然了,或许“现在各城市用于援建保障房的资金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其未来走向,理当引发足够关注。

事实上,倘若跳出权属层面的纠葛,仅从资金保值增值角度来看,用公积金建保障房,未尝不是一个颇有效率的尝试。众所周知的常识是,让资金闲置在银行必然意味着价值流失,惟有借由科学的投资组合,才可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具体到公积金运作,亦同此理。无论是过去用公积金买国债,亦或是而今用之援建保障房,本质上都是一种“让钱生钱”的逻辑。只不过,进行此类操作的几大前提必须明确,也即获得资金所有者授权、确保风险可控以及收益的分配公平。

针对公积金管理,最保守的观点,当然是应坚持最纯粹的专款专用;而更有“进取心”的主张则是,开启其金融化进程,试水打包投资、入市获利……不管未来选择何种模式,尊重资金主人之意愿、捍卫他们的权益,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公积金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