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8000亿城建项目遇冷 民间资本被挡玻璃门外(2)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日期:2013-09-26 10:43 字号:T|T

摘要:武汉针对8000亿城建项目,向民营企业伸出橄榄枝,而地方民企大多持观望态度。此前,武汉陆续出台“新五十六条”等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9月18日,长沙市亦发布《关于加快市场化改革、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

政策待细化

债务重压下的地方政府,在融资日趋困难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通过BOT、PPP等多重模式,参与大手笔的城建项目,从中央到地方,都似乎得到认可。

以武汉市为例,全城多个工地开工,庞大的城建攻坚计划,近期因地方债问题,广受媒体关注。此时,引入民间资本正当其时。

武汉市去年出台的鼓励民营经济的“新五十六条”,提出十大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据武汉本地媒体报道,今年6月份,武汉市发改委也向民营企业端出了1943亿的项目,参与推介座谈的企业很多表示“不感冒”。

武汉市一家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引入民资方面,相关政策还待进一步细化,武汉明确了一些民企可进入的领域,但具体如何招标、税收、签合同等都待细化,政府和企业合作的规范和制度体系,一定要明确,“否则大家更不敢跟政府做生意”,从国家的“新三十六条”到武汉的“新五十六条”等大批政策只能空转,不管多大的项目,也都是“看上去很美”。

近日长沙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市场化改革、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和武汉市的“新五十六条”,大同小异,也主要是明确了一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

相对中部的武汉、长沙,北京、广州等地,相关政策和规范,相对细化。今年8月初,北京出台《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对于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的协同机制,以及投资回报、土地政策方面有相对具体规定。

“地方政府一方面缺钱,但有些地方思想还不开放,不放心让民企进入一些社会公益性事业。”武汉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另外文件上写“没有门槛”,招标时都给了国企央企,执行起来涉及利益太多,这跟一些地方的商业文明有关系,要慢慢来。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其中提到的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包括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等,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或是庞大的投资市场。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