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以房养老”行得通吗?(2)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日期:2013-09-16 11:29 字号:T|T

摘要:近期,媒体上关于“以房养老”的消息又多了起来,据称,我国将有规划地试点“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台。

万阕歌

质疑

是不是养错了方向

我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1.78亿,养老问题迫在眉睫,问题是养老该怎样养?是不是有钱就能养老?以房养老实际上只解决了一个钱的问题,这个问题当然应该考虑,而且也必须纳入养老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却不是养老的全部。

很多专家的观点是:以房养老能改善“有房富人”“现金穷人”的“中国穷老人”现状。什么叫“有房富人”“现金穷人”的“中国穷老人”?这种弯弯绕的绕口令把养老的关键问题绕进了死胡同。1.78亿老人中到底有多少老人拥有自己的房产?当下中国,绝大多数老人仍然依赖子女养老模式,即或有自己的房产也必须留作遗产传给下代儿孙。养儿防老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何况许多老人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房产,特别是贫困地区、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及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里,一家老小同居一屋,分不清房产该属老人还是子女。解决不了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仍然是养老之憾。

以房养老解决的仅仅是很少一部分有房人的养老问题中的养老资金问题,而养老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所以说,以房养老是养错了方向。

提到养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有所依的问题。当我老了,不能动了,我该靠谁来服侍?当我老了,孤独寂寞了,靠什么来排遣寂寞?虽然可以用钱请人,但请得到人请不到情,亲情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为什么要将“常回家看看”立法,这就是解决亲情问题。以房养老能解决“常回家看看”的问题吗?你房屋都不给我了,我看什么看?毕竟传统观念就是如此。

以房养老只能算是养老方式的一个部分,有条件以及有这方面愿望的老人可以尝试走这条路,而大多数老人仍然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以房养老是舶来品,外界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水土不服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过,搞不好,养不了老不说还误了亲情,失了传统,得不偿失。所以,养老问题还得从长计议。

胡子民

建议

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以房养老”要想本土化,“中国式以房养老”要想取得成功,只靠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意见》的推动还远远不够,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至少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很多思想传统,观念守旧的老年人,觉得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挣来的一套房子,死后却成了别人的,心理上恐怕接受不了。而且,很多老人的子女可能还等着继承父母房子这笔不小的“遗产”,现在却要归了银行或者保险公司这些“外人”,这是否会因此影响子女和父母的感情呢?所以,要接受以房养老的概念,不仅仅需要老年人意识上的改变,同样也需要年轻人思想观念上的改变。

其次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房养老”牵涉到金融业、社会保障、保险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牵涉到房地产评估、利率确定、人的寿命预期等诸多因素。没有政府机构从中予以协调关系和打通环节,恐怕很难实施下去。

最后是双方的风险问题。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中长期走势、人均预期寿命等难以预测,对银行来说,正向按揭贷款的风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小的,而“倒按揭”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不断增大。因此,如何确定“倒按揭”利率是一个大难题,贷款额少,老人不乐意,贷款期长,银行可能要吃亏,银行控制风险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在目前房价走势不明了,房地产格局混乱的情况下,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难免会小心翼翼,轻易不敢试水。

这说明,以房养老的“倒按揭”模式,仍旧需要积极的探索,需要从政府部门到商业机构的努力尝试。作为一种在国外业已成熟的养老模式,能否在国内扎根发芽,惠及百姓,我们心怀期待,也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养老观念问题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