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租挤压 零售业恐现关店潮(2)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布日期:2013-09-10 07:56 字号:T|T

摘要:今年以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了超市、百货“关店”现象,而物业租金过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并存的是,因住宅地产调控后投资转向等原因,商业地产投资已出现“泡沫化”倾向。

商业利润几乎被“吃空”

记者采访发现,不断上涨的租金侵蚀了零售商业利润,导致零售业竞争力萎缩,成为未大先衰的“小老头”。

克尔瑞商业地产事业部副总监浦祖健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市中心的大卖场租金约在每天每平方米5元-6元,繁华地段的品牌专卖店日租金从每平方米三四十元到七八十元不等。加上人工成本攀升、电商冲击,传统的百货和商场超市日子越来越难过。在西安、长春、济南等城市大多数蔬菜零售店,房租占到了摊贩毛收入的三分之一,成为蔬菜零售价往往比批发价“倍增”的重要诱因。

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表示,苏宁从2000年开始搞连锁,初期租金占销售额的比例是1.5%,现在租金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5%,提高了3倍多,是企业最不稳定、增幅最快的成本。

记者了解到,由于近年来商业地产租金快速上升,大量大型百货集团放弃经营商业,成为“大房东”或“二房东”,几乎都是通过与供应商联营或直接出租店内摊位的方式经营获利。

香港利丰集团董事赵丽娟说对《经济参考报》记者:“为什么内地出不了控制力强、有品牌的零售商?因为做零售利润太薄,都被高房租‘吃’掉了。成熟的渠道商要了解用户需求,帮助工厂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并且培育、引导消费者需求。而现在所谓的渠道商大都是‘地产商’,靠收租过日子。”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2011年调查显示,全国大型零售网点数量、面积均比2010年增加,但单位面积营业额下降了6.7%,一些城市的大型商业网点不同程度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经营效率降低、竞争无序,并引发黄金地段车辆拥堵等社会问题。

商业地产隐现泡沫化

商业高租金一方面挤压了零售业的经营空间,另一方面也导致目前部分大中城市商业地产出现泡沫化倾向。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大中城市中心区商业设施过剩,商贸企业出现“招商难”,中低收入阶层则被挤压出商场消费圈。

专家指出,发达国家城市人均商业面积1.2平方米已算较高水平,而目前国内一些城市人均商业面积已达2平方米。据国际咨询机构世邦魏理仕2012年调查,全球在建购物中心规模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国占了8个。成都是全球第三大忙于建设购物中心的城市,而在2011年底,成都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就已突破100个,计划新建的面积还有1000万平方米以上。

记者在陕西、山东等地看到,商业地产的投资冲动,也使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动辄占地上千亩、甚至数千亩,将本该成为基础设施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异化为地产项目。

浦祖健等专家认为,除了住宅地产调控后的投资转向,商业地产热背后还有政绩工程的推波助澜“不求商业营利,但求房价看涨”的畸形商业发展模式可能会让大型商业设施供给过剩,步入“空城季”。

“高房租不仅挤压了零售业利润,也逼退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与我国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一些主要经营中档品牌商品的商家正在逐渐撤出城市中心区的繁华地带,大量中等收入及以下的消费群体逐渐地被大型商场与购物中心排除在外,商场陷入顾客逐渐减少、商品不打折就少有人买的尴尬境地,进入恶性循环。”

汪亮等表示,我们当初认为商业市场化就是政府什么都不管,实际上商业设施事关民生,需要网点规划和必要的政府调控。过去我们市场化放得太开,部分区域网点分布过密、竞争过度,租金又居高不下。在国外,商业网点规划做得很好,不允许商业网点的租金任由市场行为主宰。日本很多零售业租约合同到期后,政府限制租金价格上涨。我国亟待根据新的市场形势,研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重新平衡物业和商业的关系。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关店潮上海泡沫化租金过高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