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地级市招商的常见误区:比照住宅 不顾长远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观点地产网 发布日期:2013-07-30 07:28 字号:T|T

摘要:商业地产井喷,三四线城市无一幸免。招商是一件水到渠成的工作,与开发商模式、销售模式、地段、定位以及市场整体供求关系紧密相关。在招商过程中,一般会存在以下误区。

商业地产井喷,三四线城市无一幸免。在开业之前,招商难是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但仅仅认为是招商团队不专业,或渠道不通畅就大错特错了。招商是一件水到渠成的工作,与开发商模式、销售模式、地段、定位以及市场整体供求关系紧密相关。在招商过程中,一般会存在以下误区:

第一,忽略供求关系,用住宅发展轨迹看商业。

当前,三四线城市由于显性竞品少,先行者在市场不成熟阶段的高额开发回报,以及地方政府税务、地价等各方面支持,都吸引了一大批开发商纷纷“上山下乡”。某西南县级市市区人口27万,现有3万以上的购物中心已达3个,体量约15万,包含有超市、百货等业态;在售城市综合体2个,总体量52万平米,规划有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SOHO、影院、大型超市。并且规划在3至5年,总投资近200亿,完成30个棚户区改造,首批第一轮启动的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人民币90亿元。所谓的棚户区改造多以商业综合体为“引擎”,呈遍地开花状。

另一县级市,市区人口21万,2012年GDP100多点亿。在同样手段打造的过程中,在售商业综合体3座,总体量约12万,目前人人乐、华润万家、家乐福、多家院线已签约。且未来3年待建商业综合体已知名字的有5座以上,与其他未露出水面的综合体面积加起来,约有50多万平米。而这些商业综合体扎堆的地方,却在2010年之前,连5000平米的超市都置换了几次。

正所谓上将伐谋!招商当然不能脱离市场现状。商家选择过多,就意味着主动权已经从开发商转向商家,庙堂谋败的前提下,招商团队难免泥菩萨过江。

第二,不顾硬伤,以住养商模式。

但目前的绝大多数开发商所采用的“以住养商”模式,第一层含义是住宅领域赚取的资金,成为商业地产的敲门砖;第二,利用现有项目里的住宅销售,开发后期商业;第三,原有住宅开发团队为主,嫁接到商业地产开发,强调团队的在学习能力。绝大部分在商业地产的开发理念,依然是照搬住宅开发模式,追求“短、平、快”。大多数商业采取散售模式,以至于商业地产开发的一开始,就是“竭泽而渔”。而商业地产的本质是商业经营,而非地产开发。商业经营资金回流周期长、速度慢,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取得高额利润。况且,主力店和次主力店在供求失衡,获得话语权的当下,早已对多产权物业深恶痛绝,甚至提出物业必须持有,而开发商却原则上要求销售为主,被动持有,招商团队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无视消费水平,定位过于高端。目前几乎所有的地级市商业综合体,同质化严重,绝大多数定位中高端,而忽略城市级别差异带来的产业差异、人口总量差异、经济水平、收入、消费能力等区别,盲目走高端。导致主力店和次主力店在选址中,就人口或GDP基础指标不符合要求而败走麦城。比如主力店超市唱要求在1-3管理范围内,常住人口在10万左右,而区区一个地级市市区所有人口也就不过几十万。根本不符合商家基本选址指标,仅凭招商团队的“关系”是无济于事的。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商业地产招商商业地产招商误区

相关阅读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