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新建保障房将建在岛外 跨岛公交票价要优惠(3)

扫描到手机 各地楼市 来源:东南网 发布日期:2013-07-18 15:05 字号:T|T

滨水小区是我市保障性住房的一个缩影,其环境的优越、交通的便利、配套的完善,比起日渐拥挤的岛内,也越来越受申请户的欢迎。而据了解,目前我市岛内开发建设已趋饱和。根据基础设施承载量测算,岛内宜居人口为150万,拟规划到2020年岛内居住人口为200万,但现已居住约260万人,岛内建设已严重超负荷。若无序增长下去,将引发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系列城市问题。

随着跨岛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今后城市高端职能如商务金融、大型公建将逐步向岛外迁移,所谓“岛内”、“岛外”的概念也将逐步消除。根据规划,未来我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将结合岛外新城和轨道交通建设,全部选址布局在岛外。有关专家表示,岛内须降低开发强度,逐渐收紧居住用地供给,不仅一般商品房出岛建设,保障性住房也要往岛外走。随着保障性住房的进一步建设,像滨水小区这种宜居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将在岛外越来越多,人们也将不再固守本岛,可以选择居住环境更加优越的岛外。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各界代表畅所欲言,针对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和规划远景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代表们提出,为了吸引更多岛内申请户前往岛外居住,应进一步加快岛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岛外公共交通网络和设施,实行公交票价优惠或交通补助政策等。

【观点】

朱奖怀(市人大常委、民盟厦门市委副主委)

岛内不堪负荷,向岛外发展是必然趋势

最初,有一部分保障性住房选址岛内,主要是考虑到岛内老城区有不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较差,且当时岛内开发强度还不是很大。然而,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岛内用地已十分紧张,岛内人口已经超负荷。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人口的持续增长势必给厦门岛内的发展空间、功能设施带来很大压力。前段时间大雨,岛内许多道路罕见地出现积水,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岛内的市政基础设施超负荷使用。因此,市委市政府推进跨岛发展战略是非常正确的。跨岛发展除了一些产业、机构向岛外迁移,更重要的是居住区的外移。如果人口不向岛外分流,跨岛发展很难有成效。

目前,岛外各区产业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居住区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应均衡布置,出行、就学、就医、购物等市民十分关注的基础配套一定要跟上。从区位及现有配套来看,作为满足中低收入人群最基本“住”的需求,我市岛外的保障性住房是不错的了。希望市民在选择保障性住房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李波(市政协常委、民盟厦门市委副主委)

基础配套应超前建设

不少人申请保障性住房不愿意到岛外,这有观念以及交通等多方面因素,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来到滨水小区,看到这里环境好、交通便利,洋唐居住区配套很齐全,建议相关部门也可以组织申请户来现场看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果,更直观、深入地了解这里的居住水平。其次,我认为岛外保障性住房的生活配套建设要尽量超前。目前,洋唐居住区建设进展很快,要让市民相信入住这里后,各方面生活配套都能跟得上,更安心地住进来。此外,建设部门还应该选择优质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居民入住后能尽快成立业委会,进一步完善小区的管理,消除市民的后顾之忧。

齐晓玲(市政协委员、翔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三分建七分管,提升管理水平

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随着厦门城市品位的提高,保障房在建设方面已经有了样板示范。“三分建七分管”,现在有关部门应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管理上。城市的档次很大程度是通过管理体现出来的,细微之处见管理水平。比如,我市还有部分安置房、廉租房小区的管理不是很到位。在物业管理方面,有的小区绿化被市民挖了种菜,有的小区物业费、水电费收不上来,这些都需要加强管理。住廉租房的百姓收入比较低,如何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此外,公共服务配套也很重要。比如滨水小区,学校、公交等都有了,商业设施也建成了,但还有一部分没有投入使用。老百姓一入住,柴米油盐都要消费,所以,希望在保障房建设中,商业配套上要有一定提前量,公共服务配套要到位,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责任编辑:王丹 关键字: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厦门保障房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