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晓:热钱流出或迎房价拐点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观点地产网 发布日期:2013-07-10 07:15 字号:T|T

摘要:“钱荒”突袭中国。这些天来,中国资金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突然闹起了钱荒。从生产要素流动的角度,其实不难分析这可能是种长期的趋势,或将影响到今后房价的走势。

“钱荒”突袭中国。这些天来,中国资金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突然闹起了钱荒。从生产要素流动的角度,其实不难分析这可能是种长期的趋势,或将影响到今后房价的走势。

按照萨伊的三要素学说,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去繁就简、去伪存真,从中美两国之间的三要素流动,不难看出房价持续上涨的动力之源,以及当前正面临的不可持续之风险。

首先,分析土地。相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地多人少,人均土地资源极为丰富。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美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实行了以控制城市规模和保护农用地为核心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相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极为匮乏。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在1999年以前实行的是项目用地制,当时几乎是饱和性供地;1999年以后,中国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然而,中国即便是1999年实行了土地用途管制,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央三令五申强调工业用地也必须以招拍挂方式出让之后,许多地方为了招商引资的竞争需要,工业用地依然还有在实行低地价甚至是零地价供应的。

其次,分析劳动力。相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劳动力成本十分高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潭,通胀居高不下,失业率不断上升,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工会力量也不断壮大。在工会力量推动之下,美国产业工人获得了高工资、高福利待遇。

而中国的“计划生育”叠加“农民工”政策,让中国劳动力成本极为低廉。有权威研究指出,中国计划生育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1/3,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中国城市国有企业改制,让国企职工大量下岗,以农民工取代城市工人,更是带来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最后,分析资本。资本中流动性最高的部分是资金,资金是一种货币表现。美国毫无疑问是独步全球的资本大国。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可说是“美元独霸、多元参与”。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发行失去了黄金的制约。有统计数据显示,1982~1992年、1992~2002年、2002~2006年,美国货币年均增发分别达到8%、12%、15%;2006年3月,美联储停止公布其M3广义货币统计报告。

中国相对美国,无疑是资本小国。当前,世界各国货币汇率的中心是美元,交易、结算和储备的核心是美元。人民币最多算得上是紧跟在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后面,“多元参与”的一方。

资本,在各生产要素中,属流动性表现最强的,而资金又是资本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劳动力,在各生产要素中,流动性表现居中。土地,在各生产要素中,属流动性最弱的。

经济全球化最基本的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从中美两国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各自特点,不难知道,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极易成为海外资本的投资热地,以及美元泡沫泛滥的最终泄洪地。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与实施,中断了央行与财政借透支的关系,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因此由“财政借透支”转为“外汇占款”。美元泡沫向中国的泄洪,最终导致人民币泡沫在中国的泛滥,中国房地产成为货币泡沫的宣泄口。

房价十年九调屡创新高,其背后奥秘在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美联储一而再、再而三地量化宽松,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口退税,就如同打了强心针一般,让这种流动和配置,人为地延长了生命和规模。

中国1/6耕地惨遭重金属污染,人口总抚养比2011年跌至谷底,5月份外贸进出口数据挤干套利贸易水分后大幅度下滑,说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其实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结束的钟声已经敲响。

美国为规避市场风险,缩减QE购债规模已没多大悬念;中国牺牲劳动力和环境资源的出口,也已成“过街老鼠”;中国资金流出而导致“钱荒”已不可避免,房价整体上涨或许也已是强弩之末。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楼市热钱热钱房价拐点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