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炒房团集体被套牢:跑路跳楼现象时有发生

扫描到手机 置家二手房 来源:中国企业报 发布日期:2013-04-16 15:49 字号:T|T

摘要:随着国家多次出台楼市宏观调控政策,炒房团意识到情况不妙,随之开始撤离,房价随之下降。浙江省温州市物价局近期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温州市住宅交易价格明显下降,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4.3%,全年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25886元/平方米,同比下降24%。

3月底到4月初,温州不少楼盘或开盘或采取降价促销。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温州的二季度将有10多个楼盘在售。

温州市物价局监测预警分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温州市区将有19个项目上市,再加上目前80万平方米的库存,市场供应可能达到160万平方米,该供应量是2012年市区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量的2.4倍,是近几年楼市销售最高峰2009年销售量的1.5倍,预计需要约29个月去库存。

随着国家多次出台楼市宏观调控政策,炒房团意识到情况不妙,随之开始撤离,房价随之下降。浙江省温州市物价局近期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温州市住宅交易价格明显下降,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4.3%,全年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25886元/平方米,同比下降24%。

当地的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当地最早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开始有人抛房套现。”

当地的中介告诉记者,在温州的二手房市场上,曾代表温州市场最高价格水平的绿城鹿城广场,2010年巅峰时二手房价格已经接近10万元/平方米,如今在二手房交易网站上的最新挂牌价格则只要4.5万至5万元/平方米。实际成交价比这个还要低。

投资者被深度套牢

温州一家做建筑行业配套的企业老板马先生每天都要疲于应付那些讨债的电话。

2009年金融危机后,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都很宽松,马先生认为房地产将会大涨,利用民间借贷借了10个人的钱,总计1600多万元,再加上自有资金,购置了一批房子。

由于没看准形势,房子一直没出手,到现在,房子已经成为了马先生的梦魇。

马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以我手里的一个房子为例,2009年,我以每平方米4.6万元的价格购置了一套位于市中心的房子,在2011年5月份,该处房子涨到了每平方米9万元,当时认为还会涨,结果就没出手,2011年下半年后,房价开始下跌,现在每平方米只能卖3.8万元至4.2万元左右,完全被套牢。”

而当年借下的1600万元还要偿还利息,债主们最近由于民间借贷危机,纷纷要求连本金一起偿还。

“我的企业形势在目前来说还算能维持下去,一年的纯利润在500万元左右,民间借贷一年的利息不到400万元,银行还有2000多万的贷款要还,没法干下去了。”

为防止马先生“跑路”,这10个债主每天电话从早上打到凌晨,令马先生苦不堪言。

还有一些企业因为联保问题,最后被房地产拖下了水。

温州郊区的一家做阀门的企业老板朱先生再三告诫记者,千万不要把我名字说出来,因为企业虽然还在生产,但马上面临着关门的问题。

3年多以前,因为资金不足,朱先生和其他3家企业进行了联保向银行贷款,最终每家企业贷到了500万元。

这500万元为朱先生带来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但问题也出现了。一家参与联保的企业拿到贷款后并未用于公司的发展,而是去进行炒房,随着房地产价格暴跌,这家企业资不抵债,最终倒闭,还欠银行几千万元没有还清。银行于是向担保人朱先生提出偿还,并进入了诉讼程序。

“做实体的企业被房地产拖垮的事情在温州很多,遇到房地产调控,房子卖不掉,企业就完了。”

温州方兴担保公司董事长方培林告诉记者,温州的很多豪宅都是那些企业家买的。温州民间金融人士章方苗认为,如果这些企业拿到融资后,专注于做实体,而不是炒房,中小企业也不会倒闭的那么多那么快。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炒房团温州炒房团炒房团跑路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