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一体化 高铁狂飙一小时经济圈(2)

扫描到手机 石家庄资讯 来源:石家庄日报 发布日期:2013-01-30 07:18 字号:T|T

摘要:随着京广高铁的全线开通,石家庄到北京的时空距离由两小时缩短到了一小时,京津冀一体化具备了实质性推进的交通条件。在省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建设等话题纷纷献计献策。

 省政协委员何兰:

让河北环京津的24个贫困县富起来

省政协委员何兰说,河北省环绕京津的区域有24个贫困县、200多万贫困人口,集中连片。由于京、津、冀三地相对独立发展,京津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索取远大于给予。“首都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一种‘孤岛效应’,进一步拉大了贫困差距。”何兰说,“环京津贫困带”地处京津的上风上水,担负着减少风沙、提供清洁水源的责任。近年来实施的大范围封山育林工程,使当地农民赖以增收的畜牧业严重滑坡。

“鉴于上述现状,解决环京津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何兰建议,首先是国家在制定下一个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时,把“环京津贫困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扶贫战略,建立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

建议国家比照中西部地区给予其政策支持,构建“大扶贫”格局。对环京津贫困带的24个县参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制定特殊的战略措施优惠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乃至取消各类专款的地方配套比例;加快京津与冀之间的市场对接、产业融合,优先向环京津贫困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协调京津与环京津贫困带建立定点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京津冀“双赢”或“多赢”的区域间协作发展机制,充分吸纳京津周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将支持周边贫困地区的发展作为京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建立长效的支持机制。

省政协委员赵志国:

产业对接,从京津引人引资引企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城市群”概念,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建设也将纳入其中。未来20年应该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大好时机,只要规划合理,实施到位,京津冀都市圈就能加快建成。

赵志国委员认为,建设首都经济圈,必须有一个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规划作引领。目前我省存在着与北京规划对接的过程中无法协调同步、发展规划呈“碎片化”等问题,在实践中容易造成招商引资上的过度竞争、优惠政策竞争等现象。

用好首都人才是实施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的基本战略。目前我省引用人才方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产业发展与人才吸聚相互制约的矛盾亟待突破;二是市场主体对人才的吸纳力有待增强;三是载体、平台的人才吸聚、承载能力需要提高。特别是人才支撑力、带动力不足与人才吸聚力、承载力不足并存,是当前产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

赵志国委员建议,加强京津冀一体化,首先要强化产业对接。目前,我省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建设主要是以提升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上,可从长远来看,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发展必须顺应首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整体趋势,将“服务首都、对接北京”的总体建设目标在产业层面上进一步具体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引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的核心动力。在产业对接上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增强内生能力。同时要承接好产业转移,重点承接部属、央企、“南资”、“外资”企业的产业转移,协调好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以优势突出的产业组团为中心,广泛带动产业多元化、新型化。

其次要“三引”助推产业升级转型,即引人、引资、引企。要大力实施人才强经战略,形成“引进一个人、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创建“爱才、护才”的大环境,为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跨越提供不竭动力。通过引人、引资、引企来借力用力,使我省的产业升级,从而促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京津冀一体化高铁经济圈京石高铁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