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

扫描到手机 汽车市场 来源:燕赵晚报 发布日期:2025-07-09 08:57 字号:T|T

摘要:毫不意外,2025年上半年中国车市继续高歌猛进。7月伊始,各大车企纷纷公布6月成绩单,从数据来看,大部分车企同比呈增长趋势,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尤为亮眼,而以传统燃油车为主力产品的合资品牌也展现出新活力。

毫不意外,2025年上半年中国车市继续高歌猛进。7月伊始,各大车企纷纷公布6月成绩单,从数据来看,大部分车企同比呈增长趋势,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尤为亮眼,而以传统燃油车为主力产品的合资品牌也展现出新活力。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下半年多款新能源车型上市,以及国家第三批以旧换新资金的精准投放,全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55%。

多家新能源车企销量创新高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高歌猛进。相关机构预估,今年6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126万辆,同比增长29%,环比增长3%,今年上半年累计批发647万辆,同比增长38%。

从具体的新能源厂商来看,月销量达到2万辆的车企越来越多。

7月1日,比亚迪公布最新销量数据,6月销售382585辆。其中,乘用车销售377628辆,同比增长11.0%;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售89699辆,同比增长229.8%。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集团累计销售2145954辆;乘用车及皮卡海外累计销售470086辆;新能源累销超1270万辆。

日前鸿蒙智行发布6月销量数据,全系交付52747辆,同比增长20%,单日交付量3651辆,分别刷新鸿蒙智行单月、单日销量历史新高。其中,问界系列全系交付44685辆,享界S9 6月交付4154辆,环比提升94.7%。鸿蒙智行称其迎来交付量爆发期,39个月实现全系累计交付80万辆,创下新势力汽车最快交付纪录。

小鹏汽车表现同样不俗。6月共交付新车34611辆,同比增长224%,连续8个月交付量超3万辆。2025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共103181辆,再创单季度历史新高。上半年,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197189辆,超过2024年全年交付量。小鹏汽车计划今年至少推出4款新车,包含2款轿车和2款SUV。

零跑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品牌6月交付量继续走高,6月交付量为48006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138%;今年1至6月累计交付量为221664辆。岚图汽车日前发布消息称,6月销量10053辆,同比增长83%,已经实现月销量五连涨,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56128辆,同比增长85%。

传统燃油车展现新活力

今年上半年,“一口价”成为车市热点关键词。2月28日,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宣布:在合资品牌中率先启用新能源定价模式,全面推行品牌“一口价”。此后,丰田、大众、通用、本田、现代等合资车企纷纷以“一口价”开启了合资品牌的价格战反攻。同时除合资品牌,比亚迪、吉利、奇瑞以及零跑等自主品牌也纷纷效仿,以“一口价”加入了促销大战。

得益于“一口价”的销售模式,上半年以合资品牌为代表的燃油车也展现出了新活力。

上汽通用6月终端销量48675辆,同比增长7.6%,旗下新能源销量7832辆,同比增长13.2%,但燃油车依然是绝对主力。别克GL8家族6月销量 10576 辆,稳居 MPV 市场头把交椅;昂科威家族 6月终端销量 14097 辆,其中昂科威 Plus 更是连续9个月同比翻番;中大型轿车君越同比翻番,凯迪拉克XT5、XT4 也实现了同环比双增长。

北京现代也迎来乐观的回升,6月销量21713辆,环比激增66%,将上半年总销量拉升至100016辆。其中,全新伊兰特单月销售破万,环比增长120%;新款途胜L和库斯图则分别增长89%和24%,韩系品牌有望重回主流视野。

7月1日,一汽-大众正式发布6月销售业绩。全月整车销售160110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1%,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一汽-大众大众品牌1-6月累计销量436133辆,同比增长3.5%,燃油车市场份额达7.6%,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6月,上汽大众终端销售9.6万辆,同比上升15.1%。上汽大众在上半年动作频频,产品持续热销,技术、品质和生态势能也不断积蓄,下半年将迎来大众品牌朗逸Pro、新凌渡L以及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奥迪E5 Sportback等多款新车上市,正加速全势能布局。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上半年传统的合资品牌的持续增长,得益于品牌多年来在消费者心目中所产生的影响力。这些合资品牌正在采取积极有效的产品销售策略,优化终端产品序列,同时它们长期可靠的售后服务体系,为产品的销售加分不少。

智驾监管更加严格

随着技术进步与规模扩大带来的硬件制造成本下降,智能驾驶在持续推进降本,智驾等平权浪潮成为上半年的行业主旋律。

今年2月,比亚迪成为了全球首家提出“智驾平权”的车企,推出了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将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技术下沉至10万元以下的车型,更多消费者享受到了智能驾驶技术。

智驾平权时代的到来,让更多的消费者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魅力,享受到了成本降低的红利。就算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还谈不上完美,但作为一项可以帮助提升舒适性的配置,智驾平权时代更多的依然是正面效果。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智驾辅助系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功能,如果失去监管必将严重影响到我们的驾驶安全。

今年4月,工信部围绕2月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召开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这次会议进一步规范了辅助驾驶宣传,要求禁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性、误导性表述。

于是,小米、华为、理想、蔚来、小鹏等企业纷纷将将“智能驾驶”宣传用语,改为“智能辅助驾驶”或“组合辅助驾驶”。这一轮更名潮并不只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车企在宣传智驾上的“随意”,变得更加理性。

本报记者 王力 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石家庄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