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眼睛 避开汽车消费中的“坑”

扫描到手机 汽车市场 来源:置家网 发布日期:2025-03-14 08:24 字号:T|T

摘要:在购车时消费者面临虚假宣传、强制搭售保险或装潢等问题,维修保养时消费者面临以次充好、过度保养等问题。“3·15”来临之际,记者根据以往案例经验,帮您擦亮眼睛绕开汽车消费中的“坑”。

如何理性消费,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一直是汽车消费者关心的话题。目前我们的消费环境比以前有了长足进步,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在购车时消费者面临虚假宣传、强制搭售保险或装潢等问题,维修保养时消费者面临以次充好、过度保养等问题。“3·15”来临之际,记者根据以往案例经验,帮您擦亮眼睛绕开汽车消费中的“坑”。

□本报记者 王力

警惕商家促销宣传的套路

近来车市竞争激烈,很多商家把“综合优惠”“一口价”“5年免息”等金融政策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手段。例如,某合资品牌将原价12.88万元的车型直降至8.98万元,宣称“无套路降价”。

去年张先生在逛车市时差点被虚假宣传误导,他发现一家汽车4S店打出了某款汽车“综合优惠5万元”的广告,明显比正常价格低了很多,仔细询问销售人员才知道这个“综合优惠”里面包含了以旧换新补贴2万元,而真实的售价与平时差别不大。

据记者了解,目前这种“综合优惠”“一口价”“0利息”优惠促销活动确实不少,但不排除个别商家以价格优惠为幌子鱼目混珠。例如,商家在金融贷款中可能捆绑手续费、强制购买保险等“套路”,还有的商家把以旧换新补贴也算作“综合优惠”,以很低的优惠价吸引消费者关注。

应对:

1.警惕贷款捆绑条款:选择“0息”方案时,需确认是否需支付额外服务费、上牌费等隐性费用,并对比全款与贷款的实际落地价。

2.明辨“真降价”与“伪优惠”:购车前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车型基础配置与指导价,避免被“虚假降价”的套路误导。

3.多方比价:不同地区、4S店的优惠政策差异较大,可通过线上平台或电话咨询获取真实报价。

免费保养应明确项目

现在,许多汽车销售商在购车时会提供免费保养服务,但消费者需谨慎对待。通常,这些免费保养仅限于常规项目,如更换机油和机滤,而不涵盖其他配件的更换。此外,某些商家可能仅提供免费机油,而机滤、工时费等费用仍需消费者自付。

王先生前年买车的时候,汽车4S店曾承诺“免费赠送4年保养”,当时感觉非常划算,以为4年内保养汽车不用花钱了。而当他真的到4S店保养汽车时才得知,免费的保养仅是基础保养,工时费不在免费之内,他真是有种有苦难言的感觉。

应对:

为确保自身权益,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免费保养的具体项目,并尽量将相关条款写入合同。或者消费者也可以选择直接要求将免费保养折算成现金优惠,从而更灵活地掌控自己的消费。毕竟,商家提供免费保养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吸引客户,并确保车辆后期保养继续在该店进行,从而获取利润。

大礼包“名不副实”

如今商家在卖车时都会推出各种促销手段,其中以赠送购车大礼包的形式最为常见,不少车型在现金优惠的基础上再送礼包。面对这样的诱惑,很多消费者一时冲动就购买汽车。据记者了解,部分商家赠送的这些“大礼包”无非就是导航、贴膜、真皮座椅,有的还包括脚垫、香水、头枕等。这些东西原本的售价也不贵,其实一个万元礼包远不如500元现金优惠或加油卡来得实惠。

“现场购车有2000元大礼包赠送”,李女士就因为4S店的销售员这么一句话而买了一辆汽车。不过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当她提车之后拿到赠送的大礼包后顿时有种上当的感觉,赠送的所谓大礼包都是品质较差的地毯、贴膜等,还隐隐发出刺鼻的味道,她估计这些东西市场价值不超过500元。

应对:

消费者在购车时应优先考虑优惠力度,赠送的礼包价值金额能折现最好折现。4S店的优惠礼包务必看仔细,首先要了解赠送的物品质量是否靠谱,最好去装饰市场看看这些“礼包”里的东西到底值多少钱,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能被这些华而不实的大礼包所蒙蔽。

购买展车有知情权

消费者在汽车4S店里买的是新车,谁也不愿意买到展车。对某些刚刚上市的紧俏车型而言,新车与展车或试驾车的界限有时候也难以确定。

马先生去年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这款汽车因为刚刚上市非常紧俏,他当时还暗自庆幸早点开上了车。没多久,他发现汽车行车记录仪里有很多陌生人的录像,看样子像是车展上人们轮流上车乘坐体验。马先生把情况反馈给汽车4S店后,4S店以交车时行驶里程才20公里为由坚称这是新车。对于4S的辩解,马先生虽然不满意但也无可奈何,因为这辆车确实没有任何其它问题的“硬伤”。

因为新车刚刚上市供不应求,我们不排除4S店把展览几天的新车销售的情况。如果消费者马先生没有事先与4S店具体约定,那他就不能维权索赔。

应对:

消费者与汽车4S店签订购车合同时,对新车交付标准应当有明确的标准。消费者验车时应当关注检查轮胎磨损、漆面划痕、内饰使用痕迹等细节,并启动车辆观察仪表盘是否有异常提示。同时,消费者还应该检查车辆铭牌与行驶记录,可以通过副驾驶车门处的铭牌确认生产日期。

另外,消费者在买车时对远低于市场价的车型保持警惕,尤其是宣称“厂家直销”或“特价清仓”的车辆。

责任编辑:石家庄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