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鼓王争霸赛中感受异彩纷呈的鼓乐魅力

扫描到手机 石家庄资讯 来源:石家庄日报 发布日期:2025-02-26 08:01 字号:T|T

摘要:日前,在石家庄举办的第十一届新春鼓王争霸赛上,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12支鼓乐团队用精彩的表演给市民带来一场鼓乐盛宴。

石家庄的鼓乐文化竟然这么丰富精彩!日前,在石家庄举办的第十一届新春鼓王争霸赛上,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12支鼓乐团队用精彩的表演给市民带来一场鼓乐盛宴。其中,有大家熟知的国家级非遗常山战鼓、省级非遗藁城金钹战鼓,也有赵县贤门楼战鼓、行唐迎驾鼓等参赛“新秀”。你知道这些鼓乐分别有哪些特点吗?

□本报记者 马冬

正定常山战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定常山战鼓久负盛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以来,正定县弘文中学致力于弘扬常山战鼓这一优秀的家乡文化,将其列入校本课程,至今已培养出上万名优秀鼓手。2021年12月,弘文中学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弘文中学战鼓队表演人员均为高中生,平均年龄15周岁。朝气蓬勃、阳光向上是这支队伍的特点,鼓点密集、套路繁多、队形多样、振奋激昂是常山战鼓的表演特色,被这支年轻的队伍赋予了青春的旋律、时代的节拍。多年来,弘文中学战鼓队以青春节拍舞动梦想翅膀,以激昂战鼓擂响时代欢歌,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河北周巡演、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等各种大型演出和比赛,多次荣获金鼓王称号。

正定教场庄战鼓:源于古代军队校场战鼓

正定教场庄战鼓,始于教场庄村村名。在古代,教场庄村是操演军队的校场,近代更名为更加好记的“教场庄”。民间传说岳飞曾在此驻兵,战鼓作为当时唯一一种乐器被用来提升战斗力,其声音低沉响亮,雄壮有力,不仅可以激发每一名战士的战斗勇气,而且还能提高整个军队的士气。后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传统表演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正定教场庄蓝天战鼓队历史悠久,自1994年恢复建队以来,已有30余年历史。每逢重大节庆活动该队都会出场助威,并多次受邀参加庆祝活动,得到广泛好评与肯定。

赵县贤门楼战鼓:距今已有2千余年历史

赵县贤门楼战鼓主要流传于石家庄市赵县东部贤门楼一带,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至贤门楼附近,刘秀在此避难,后转败为胜,为庆祝这次胜利,刘秀将因避难而转败为胜的门楼命名为“贤门楼”,而刘秀擂鼓助威的战鼓鼓点被命名为“牛斗虎”。从此,铿锵激昂的战鼓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代代相传至今。

贤门楼战鼓2023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贤门楼战鼓分为《光武点将》《十面埋伏·交战》《胜利凯旋》三大章节,其鼓声雄壮威武、节奏紧凑、鼓点清晰,通过精心编导,再现沙场点兵的磅礴之势。两千年以来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令贤门楼战鼓历久弥新。其独特的表演曲牌为当地所特有,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藁城金钹战鼓: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藁城金钹战鼓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是以大鼓、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的群体舞乐艺术,具有浓郁的燕赵古风,素有“武林战鼓”之誉。其以当地武术动作为基础,在跳跃翻滚、闪转腾挪中,编排出独具特色的战鼓套路,舞动起来矫健中有稳重,显现出刚柔相济的神韵,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清末被皇家誉为“天下第一鼓”,今又被赞为“冀中人民之魂”。其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铿锵清脆,优美动听。

藁城金钹战鼓于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藁城黄家庄金钹战鼓队曾受邀参加第六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大型活动,近年来,该队多次参加石家庄鼓王争霸赛活动并获奖,深受群众喜爱。

元村大鼓:“二十八星宿”鼓谱流传千年

元村大鼓起源于隋末唐初,兴盛于清乾隆年间,其“二十八星宿”鼓谱流传至今,从最初敲鼓时长近一小时,经过几代人的演变、敲演、修改,接轨于时代的节奏需求,定格为如今的敲演时长,亦可根据要求进行适度撰编,是桥西区元村人民逢年过节期盼快乐安康、幸福生活的民间艺术瑰宝。

元村大鼓队由五面大鼓、七面堂鼓、一面领鼓和两个指挥锣、四个小镲、八面星象旗和一面大门旗组成。五面大鼓代表金、木、水、火、土,七面堂鼓代表七星,它们和大锣、小锣等构成二十八星宿的完整星系。表演者用十一个不同的表演队形,以丰富的姿态敲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翟营龙腾大鼓:舞龙融合鼓乐高超技艺

南翟营龙腾大鼓起源于清朝时期,当时,长安区南翟营村的武术与舞龙声名远扬,其高超技艺堪称一绝。后随着大鼓兴起,与本村舞龙相结合,故得名“龙腾大鼓”。

《鼓乐喧天》是南翟营龙腾大鼓的代表作。整套鼓乐编排精妙,共包含8大段99番,既有充满豪情的“大德胜”“老虎大磕牙”“大花锤”“入云龙”,亦有轻快灵动的“狮子滚绣球”“跃龙门”“小花锤”“海底捞月”,鼓手们身穿红黄色战袍,挥舞手中的鼓槌,不时地变换阵型,酣畅淋漓的气势,强劲刚烈的鼓点,闪展腾挪的姿态,展现了南翟营鼓乐文化的磅礴气势。

大西帐保丰鼓: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西帐保丰鼓于2019年被列入石家庄市高新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西帐保丰鼓流传已久,其溯源及发展与大西帐村的历史密不可分。据相关记载,大西帐村始建于秦末汉初,张耳为常山王时,行军宝帐安扎在此,设立大帐,后历经战争,多数军士留守安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大西帐保丰鼓是留守生活在此的军士受战鼓启发,把平日生活状态、美好祈愿和艰苦努力、乐观向上的精神用韵律清晰、明快有致的鼓点表现出来,大家在劳作之余、喜庆节日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共贺丰收喜庆、祈福祝愿并互相激励团结奋进,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传承,至清朝中后期已非常盛行,并由村民自发组织,口口相传至今。

栾城三苏战鼓:击鼓手法和阵型穿插多变

栾城区冶河镇苏邱村因是唐代栾城籍宰相苏味道的故里而闻名,苏味道为“三苏”的先祖,官至相。仪凤二年,奉命西征。栾城儿女多奇志,欲争盛世振山河。苏相胸中有丘壑,何惧前路雨潇潇。借此,乘长风,凌云志,得“三苏战鼓”之名。

三苏战鼓以鼓为主,钹、锣为辅,由几种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用于民间春节、庙会及广场表演,击鼓手法花样多变,鼓声铿锵有力、催人振奋,阵型穿插多变,鼓手配合默契。三苏战鼓队队员来自冶河镇各村,借鼓弘扬三苏文化。鼓谱来源于宋北村,有百年历史,现由宋北村任保环传承指导并改编,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行唐迎驾鼓: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唐迎驾鼓是流传在行唐县域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锣鼓艺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路过行唐,城内众乡绅敲锣打鼓出去迎接,待大军操练完毕,行唐城的大鼓助兴表演,后世人们把当时所敲的鼓点整理成鼓谱,以“行唐迎驾鼓”流传下来。

行唐迎驾鼓以大鼓、镲、大钹、小钹、小锣为主奏乐器,数量以多为宜,人数以多为佳,人多为群,人少为队,均能击打合鸣。其鼓谱分为迎驾鼓鸣、仪仗排序、擂鼓龙腾、武士凯旋、普天同庆五部分。表演时可在空地鸣奏,也可在行进中击打,并加入肢体动作及队形变换。强奏时,鼓声响亮,钹光闪烁,威风凛凛,气势磅礴;轻奏时,如春雨滋润禾苗。鼓谱复杂多变,但敲鼓者都能配合默契、动作整齐划一。2018年,行唐迎驾鼓被列入石家庄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石家庄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