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报告

扫描到手机 地产活动 来源:置家网 发布日期:2016-03-11 13:43 字号:T|T

养老问题是全经联一直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养老社区委员会是在2010年正式成立,目前在全经联汇聚了600多家养老产业链上的投资开发运营服务健康产业和配套设施的企业,那么已经建立了18个创新示范基地,同时我们也组织了包括两届创新养老中心的创新模式大会在内的20多次大型的会议,去研究养老,然后在全年的全经联联合体里面也有40多家关注养老和产业的金融投资机构,现在是很关注在全经联平台上推广各类的商业模式以及创新的这种示范案例。

那么我想为了去做好这样的养老工作,其实我们是需要很多的专业的智库去做大量的基础的研究工作,很敬佩我们全经联副主任于贵红女士和润土咨询整个团队,持续坚持了5年的时间去做这样的居住模式的研究,那我也看到了应该是覆盖了11个我们的主要城市,调研了数千位老人的数据,我想这样的资料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养老企业去研发,去调整他们的商业模式。这样的一个作为一个专业智库的工作,也是我们全经联作为推动创新过程中平台加智库加资本的这样的一种符合生态的推动创新方式里面很重要的环节。

所以呢,我们也会把这样的一个报告纳入到全经联的创新智库里面的专业数据库的内容,今后持续向行业做推荐,也希望咱们润土咨询能够有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数据,能够在行业平台上做大量的分享,让更多的养老住区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能够在从中得到支持,得到帮助,真正推动整个中国的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服务到我们整个社会家庭中,谢谢大家。

5年来,我们的研究足迹横跨了中国南北11个城市,一对一的走访了6347位健康老人,真实记录了老人们的故事、老人们的困难和老人们的需求。在报告中,我们关注了“老人生活满意度”、“养老方式选择”、“代际亲情关系”、“理想居住模式”等,影响老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话题。在2015年,我们继续跟踪各项核心指标的最新动态,并纵向比对5年来的曲线变化,在今天将于各界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

岳瑞先女士依据中国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情况分析说,自2011年就像刚才讲的我们走访了11个城市,采集了11个城市的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情况,发现在发达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沿线和旅游型城市,青岛昆明老人满意度比较高,而中西部城市,像成都,武汉,重庆整个满意度要稍微差一些。为什么有这样数据的变化呢?我们下面来看一下,其实老人退休以后不像我们年轻人关注那么多了,可能我们年轻人要追求事业的成功,自我价值的实现,老人影响它的生活满意度程度相对比较聚焦,我们通过专业的数据发现经济收入的高低,健康状况的好坏,住房条件是否满意,是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三个最重要的指标。

然后我们在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发现什么样的收入老人才能够相对比较满意呢,我们通过数据的交叉分析发现,月退休金4500年是一个敏感点,在4500元以下每增加一定的收入老人的满意度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当然退休金超过4500元时,他的满意度变化不是那么大。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对老人的居住面积跟满意度情况进行了交叉的对比分析,发现这个也挺有意思,在人均住房面积在30平米以下时,随着居住面积的增加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到人均的居住面积在30到50平米时基本上保持在80%附近,当然如果说人均的居住面积超过了50平米,整个的满意度又有大幅度的上升。可以说人均住房面积30平米是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第一个分水岭,居住面积50平米是第二个分水岭。

就像刚才所说的从2011年我们开始监测老人他的居住模式的变化,对比下来从2011年到2015年整个的对养老机构的接受度变化,2011年的比例是27%,认可养老机构,到2015年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45%,可见这短短的5年间老人对这个养老机构的变化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对子女送老人去养老机构的态度这个数据可以来判断,在2011年这位子女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是不孝顺的占到23%,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师奶级杀手吴秀波送过去还闹的沸沸扬扬,当然2015年这个不孝顺只占到了5%。另外可以理解的是这个答案从2011年的57%,上升到69%,短短5年在这个背后除了整个社会观念的变化,更有我们在座的各位养老同仁的功劳,因为我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更好的更高品质的产品,我记得我2008年刚做养老的时候,大家就觉得一提养老机构就觉得是养老院,等死的地方,到现在走到另外一个偏执,一提养老机构就是贵的,服务非常好的,给有钱人建的这样的变化,所以有了对整个养老机构认可度的变化。

我们看一下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背后有很多客观的原因的,像现在家庭的小型化,少子化给家庭养老带来很大的压力,另外呢,雇保姆来讲整个对养老的专业度大家也认为不太可行,所以呢才有了对机构的认可度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到家庭的小型化,从目前来看整个60后,它的两个子女以下的家庭基本上占到93%,我相信在未来基本上百分之百的家庭只有两个子女,而两个子女对机构的认可度是51%远高于三个以上子女,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来社会养老是老人的一个必然选择。当然我在这里说的社会养老是一个广义的社会养老,不仅仅包括只是住在机构里,住在社区里,当然专业的机构也包含在内。

虽然随着我们整个经济的发展,老人对子女的这种经济的支持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大家可以看一下数据,老人现在更希望子女对一些情感的投入,但是呢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因为客观现实大家工作都比较忙,能够一周看望父母一次,基本上每天都来的不到50%,我相信随着未来整个节奏的加快这个数据还要降低。相比较而言独生子女和老人的关系更密切,基本上每天都来的比例达到了26%,这个有点像一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感觉。

另外呢,这个背后也是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老人的经济意识也越来越独立,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大家整个社会老人对整个财产的对比结果,当然现在的主流仍然是赞同财产留后,但是可以从年龄的对比上发现一个趋势,越年轻的老人赞同留后的比例是下降的,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到商机,目前刚需的老人没有太多的钱,即使有钱也是更多的考虑留给他的子女,但是现在的60后他们老了以后至少比现在更乐观一些,也是给更多的同仁创业机会,也更多的对我们是一种鞭策和挑战,他们需要我们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所以说综合上面的数据,在结合下面这两个非常鲜明的数据对比,无论是客观的居住模式还是主观的居住意愿,越来越多的老人追求独立养老,独立居住,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2011年空巢家庭的比例占到37%,2015年这个比例占到了48%,当然大城市空巢的比例会更高,像北京甚至达到了60%。另外我们也看到一个意愿,就是老人和子女一起居住养老的意愿,从2011年的64%的老人愿意下降到2015年的44%的人愿意,从这也发现,未来老人追求更多的独立居住,独立养老,问题就来了,独立居住,独立养老肯定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所以说呢有问题的地方就有商机,也给我们在座的各位养老同仁我们怎样满足这些老人的需求,创造更多的适合老人的服务,也是我们与会的各位同仁和我们一起探讨的地方。

所以说就是中国的情感关系,即使说老人现在经济越来越独立了,居住也越来越独立了,但是他们还是希望子女经常去看他,希望子女给他更多的情感支持。所以说呢,我们也从这里很容易的看到,如果说他选择养老机构的话,他会首先考虑离子女近,这一点是很重要,所以说呢,相同品质的机构如果说你的机构离子女近,可能就有了一个先天的优势,从这里看到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有一个很强的基础。

我简单跟大家回顾总结一下,我们认为目前社会养老正处在从被迫接受到成为重要选择的转变关键期,到未来特别是我们这一代老的时候将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相同品质的养老项目,老人更倾向离子女近的项目,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他的经济日趋独立必将催生更加丰富的养老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相等的刚需市场仅仅是刚需市场,需要护理的时候才会考虑整个社会服务。

这个问题我们就简单说到这里。

下面我们简单看一下老人健康和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因为我们走访的是老人,我现在得到的数据都是从老人端得到的,对我们来讲轻松了解老人目前的现状,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商机,并知道老人具体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

从数据结果统计来看,老人的健康状况不是那么乐观,只有62%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这个据我们数据库的相关数据,目前有将近五成的人服务药物,当然我说这个药物不仅仅是说非常治病的,像保健类药品也在内,说明中国老人健康并不是那么乐观,从双高,慢性病,以及相应的骨科病是现在慢病最主要的杀手。

疾病如果突发危机老人的性命,我们也重点监测老人到突发的状况,三年的发生率均超过10%,特别是慢病的发生率超过15%,因为慢病发生率都在家里,第一以家人为主,当然突发疾病跟慢病不一样,你有什么慢病可能事前有预防,所以在发病的时候你觉得不舒服家里面就留人了,突发疾病比较紧急,可能在这一块邻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的社区又是老社区,有很多老同事,老街坊这个邻居还能够很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在社区的增加,有可能对门的邻居都不怎么走动,并不要说救助了,这时候更需要我们社会力量的参与。

除了疾病,意外也是威胁老人健康很大的杀手。从数据结果看,有28%的老人在家里发生意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意外的发生率呈几何级增加,60岁的老人意外发生率只有16%,到80岁以上意外发生率达到55%,我们大家都是做养老的,可能年龄越大如果发生危害对身体的危害也越大,所以居家的话整个适老化的改善可以有效的减免这个问题,这也是下一步在座的养老同仁可以在这方面考虑的。

除了正常的疾病,其实目前老人的心理问题也同样非常突出,有20%以上的老人反映了自己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抑郁有了将近30%,这个心理疾病通常会发生在老人刚退休的时候,可能原来工作比较忙碌,刚退下来觉得突然闲下来不知所措,如果这时候调整不好很容易发生抑郁情况,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量越来越低,也容易发生身体状况,尤其是得了什么病也不爱说,说了之后也解决不了,这时候它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

我们看一下对应的整个目前社区医院的医疗能力,可以说虽然目前近几年政府在社区医院大力推广上做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北京,基本上老的社区都有社区医院,但是呢,老人对目前社区医院的医疗能力的反馈,不是那么好,有70%的老人认为不满意。因为目前社区医院它的医生还有护士有资力的比较少,没能提供老人对应的服务,我们也看到老人希望最多的是上门诊疗,与三甲医院的对接,这块我可以给大家另外一个数据做参考,根据我们润土数据库反馈有74.3%的老人认为看病难,当然我们年轻人也认为有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APP挂号,老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困难。

另外我们看一下老人的出行环境,目前整个的老人出行环境还是不太好,其中最差的就是社区车辆,特别是老旧小区人车不分流,老人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耳朵也不方便,他认为社区出行车辆对他的健康影响是最大的。这一块可能也会牵扯到后期整个社区适老化改造。

简单就这一块做一下总结,所以说我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需要更加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虽然医生可以多点职业,但是社区医疗这块还没有真正的打开。虽然像兰卡那样创新的连锁他也会在一些没有社区医院的地方开展,当然从老人的需求角度来看,他需要更加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更加便捷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需要更加安全智能的适老化生活环境。

最后我们来简单的畅想一下二胎政策有可能对养老的居住模式有哪些变化。

众所周知去年10月国家推出了二胎政策,究竟二胎政策对居住模式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不妨在这里简单的畅想一下。先看一个事实,目前中国老人照看第三代的比例还是非常高的,我们以北京为例,在婴幼儿时期有将近70%的老人要照看第三代,即使在小学期也有60%的老人照看第三代,有长达12年老人要和子女同居,如果说共同居住的话,大家也知道目前北京的房子居住面积非常紧张,如果就近居住有可能就会在旁边租一个普通住宅甚至购买房子。

但是从这个表大家也看到,随着老人照看孩子年限的加长,老人的身体也在很快的下降,如果住再一个普通的物业里并不能满足它的健康需求,究竟照顾完孩子以后,老人应该回到哪里去,我们也探讨了两个方向。是回老家,回到原住处,对有些老人可能回去,但有些老人身体健康情况差了他回不去了,另外从子女的角度来看子女也会担心老人的健康,如果和子女继续住在一起房子太小,又没有自己的空间,原来一个孩子挤挤也就算了,现在两个孩子真的住不下去了。买房子?租房子?或者养老公寓?说到养老公寓我还记得2012年去日本考察,那个项目一共16层,下面四层是养老公寓,上面都是普通的住宅,只有购买上面普通住宅的年轻人,他的父母会优先在这个养老公寓里租赁,这样的话老人又有自己独立的居住空间,也可以经常去看自己的孩子。

所以说呢,我们在座的养老同仁,我们应该怎么应对中国有可能发生的这个问题,这我们也做了一个畅想,如果居家的话可能亲情社区,3+1模式,或者2+2模式,建立更多的亲情社区,比如说社会养老,除了刚需的养老公寓外,我们有一个更活力的老年公寓,这当然是一个畅想,最终老人会怎么选择,我们会接着把这个问题探讨,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岳瑞先女士的成果分享,听了岳总的报告,我感触颇深。因为我也是这份报告的参与者之一,在走访老人的过程中,许多老人都给我留下过很深刻的印象,记得曾经有一位老人子女说他的老母亲患有帕金森症,雇了4个保姆24小时照顾,依然不能阻止病情的恶化,有一位老爷爷,92岁高龄,还经常到银行乐呵呵的询问,有没有我能买的理财产品,但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肯受理。也许,今天我们在报告里看到的是一个个数字,但在我看来,是几千个中国老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以这份报告是我们养老地产从业人员今天交出的一份答卷,我们希望能够以民间的力量,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报告的主题发布部分结束了,下面我们进入对话环节,我也会把我的话筒交给我们对话环节的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老年宜居养生委员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于贵红女士。

于贵红:非常高兴今天在咱们这个全创空间发布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报告,我们这个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报告从去年开始跟全经联一起来做发布的,那么我们2016年还会继续,未来还会继续。那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报告来为全创空间,为全经联的数据库增砖添瓦,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发布会。

下面我来主持论坛这个环节,首先我们欢迎我们的嘉宾上台。

阳光颐康养老服务公司董事总经理宋剑勇

赛阳国际兼金龄联合集团总裁赵晓征

汇晨养老机构总经理马剑

润土咨询总经理岳瑞先

咱们今天的对话开始,我们今天的话题主要还是围绕着社区养老来做的。我在讨论之前先界定一下社区养老的概念,我想不管是学术上怎么界定社区养老,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的社区养老主要是指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平常说的日间照料中心的经营情况,还有比如说我们居家养老里面依托社区服务养老的,居家养老可以说是完全依托以家庭养老,另外越来越依托于社区这个服务来进行养老,那么我们现在待会探讨的是依托社区服务的居家养老问题。还有一个是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实际上他也可以延展到社区去进行服务,他可以入门服务,登门服务,今天探讨的话题也包含这部分。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依托社区服务的养老经营方面的问题,在2015年1月民政部有一个数据,民办养老机构50%以上是持平,40%亏损,9%是盈利不足,那么这样一个数据实际上也说明了我们目前的民办的养老的机构整体的经营状况。那么我们怎么样来脱困,怎么样脱离我们的经营困境,我们今天在台上的几位专家给大家解一解这个题。

首先有请马总,马总是北京市的汇晨养老公寓的经营者,他在这方面经营很多年首先有请马总聊一聊这个话题。

马剑:大家好,很荣幸能参加今天这个发布会,可能有的朋友对汇晨还不是特别熟悉,简单介绍一下汇晨是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公司,我们是2007年成立的公司,07年的年底我们在昌平开了第一个项目,一个公建民营的项目,做养老有8年的时间,现在北京有5家养老机构和一家日间照料中心,基本上每年都以3、4家养老机构在连锁化的扩张。

汇晨主要以机构养老为主,原因也比较简单,我们看好养老这个市场和未来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个阶段机构养老的需求还是相对偏刚性的需求,整体养老的支付能力比较弱,我们现在只能从相对偏刚性需求的养老服务做起。

另外汇晨主要还是做轻资产,做运营服务,汇晨未来的发展除了机构养老,我们需要逐步向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做延伸,因为毕竟未来更广大的市场的空间肯定是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咱们现在无论是政府说的9064,或者9073这样的说法都是96%,或者97%的人没有办法进入机构养老,未来我们肯定往这个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在北京广渠门有自己的一个日间照料中心也是往这个方向做探索。

但是呢,我刚才也说了,机构养老相对需求还比较刚性,我们现在尝试社区和居家的时候确实和原来想的一样,这个需求很不明确,就是说老人现在到底居家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到底怎么样满足他的需求,这个需求的支付到底怎么解决,现在说实话还在摸索,我感觉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多。所以具体的待会可以再分享,我大概先说这么多。

宋剑勇:我们说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这是三种形式,刚才政府的政策也是在9064,9073,97%是着重点放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上。刚才我们润土的报告也展示老人更希望住在离家更近一点的,也就是说他自己的养老意愿也更趋向于在社区内,或者在家里面养老。

我再稍微解释一下居家养老和住家养老的区别,居家养老有社会力量专业人士提供服务,住家养老是有家人亲属自己在家里进行服务,那么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按照国家的政策,或者是我们自己的调查报告都是主流的养老形式,可是现在在目前这个市场运作来讲,真正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都发展遇到一个瓶颈,就是说大部分提供这些服务的养老公司,盈利都很差,作为企业来讲不能够良性的利润,没法良性的发展下去,所以这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一个课题,我们怎么样突破这个瓶颈怎样把需要的服务能够传递到老人的身上,顾客的身上去,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开研讨会之前我也跟于总探讨,我也我也没解,但是我只能说把这个话题抛给大家一起思考。

我想有一个方面可以做考虑的,我们现在提倡供给侧的改革,就是说我们现在一边抱怨说社会需求很大,可是真正的有效需求又不足,企业没有办法良性盈利这个两难的课题,我们一定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服务,我们的供给侧是不是能够真正的提供老人需要的服务,或者说我们这个提供服务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思维,所谓以顾客以老人为中心,就是说从它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以及服务内容上全方位的考虑它的需求,我们也在探索我们要做一个社区养老中心,我们现在只能说从刚性需求做一个切入点,突破口。比如说做日托中心,以早期的阿尔奇海(音)末定位我们的顾客群,他在早期的时候也不需要到机构去,他还可以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可是如果他一天24小时跟家人在一起对家人的负担又比较重,我们能不能给提供一个模式,在我们这边待8个小时,这样定位清楚了,消费的意愿也提升了。当然也面临很多困难,有时候增加一些困惑。

我们要真正的分析老人的需求在哪里,痛点在哪里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如果这个困难点能够解决,我相信我们这个日托中心是完全能够做起来的。

我在美国日间照料中心做的非常好,并且盈利也非常强,在旧金山有一个非常大的日料中心,白天把老人接过来,我们有老人专用的车,每天早上接过来,下午快下班送回去,老人在我们机构里面我们有诊所,有康复治疗师,还提供午餐,这样老人来的意愿都非常的强烈,一个是老人到我们这里来有一个社交的场所,再一个对家庭他还提供一个安全,我们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的渡过时间,而不是自己在家里,更多的是它的需求,比如说看医院的需求,甚至去银行办理一些事物的需求,都能够在我们这个机构得到解决。

我们说日托中心现在做不好,或者没做起来,应该更多的从供给侧,从产品的内容,产品的价位上这方面多做思考和探索,找到真正的把老人需要的服务送给老人,在他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内,当然也从经营者来说我们的经营成本也能够覆盖的程度内,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是可以慢慢做起来的。

于贵红:你觉得你盈利上状况怎么样,如果说不行的话您会考虑一些周边社区的这种养老服务吗?

宋剑勇:是啊我们一直在设计一种商业模式,我们称之为四位一体,四位一体就是说一个是日托中心这是一位。再一个以日托中心为中心的半中心在15分钟电动自行车范围覆盖之内的上门居家这是另外一个模式,再一个我们日托中心还想做成一个健康管理中心,如果一切成熟的话我们可以做O2O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这样的话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这些物业,然后以及我们的工作人员能够把这个服务能够扩大,然后把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结合在一起。

我们公司也是刚刚成立,我们也会借鉴国内外一些成熟的经验,我们正在探索当中。

赵晓征:我们是04年成立的,这10多年也做了一些项目,亲身感受到大家理念的转变,以及需求的转变,特别是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可能项目也是涵盖的地方比较多,每个地方有一定的区别和差异,我们也是强调说你一定要先了解老人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我们再来提供符合他现阶段需求的东西,以及它的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说我们并不止是说为眼前的老人做的,今后的发展刚才看发布会的报告我们看到近5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今后的5年10年变化会更大。

那么我们一个建筑建成了之后,特别是大规模的社区建成之后,我们不可能只用5年10年,一定是20年,30年用下去不落伍的,这方面我们也做很多的探索。

今天主题是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我觉得是一个很暧昧的词,你要么在家,要么到机构,社区是介于家庭和机构之间,比如说前几年很多日间照料还没有做起来的时候,也有一些机构推了居家上门服务,但接受度很差,因为你的费用等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是说他还没有弄清楚老人要什么,你给我提供的这些服务家政也OK的,那我们的上门到底是什么。还有日间照料越来越多了,也被大家所接受,可是我们也接触这样的项目,他现在为了推广先免费请周边的老人来使用,但因为他不具备刚才说的上门接送的业务,那其实真正不能自理的半自理的老人没法来,真正来的是活力的健康的老人,可这些老人来到社区中心更多的是打牌,下棋,听歌,讲座,这是他们推出社区之后觉得使用率最高的。但是其他的就推出了一些便民服务什么的其实利用率并不高。机构也逐渐向刚性需求发展,中国说是老龄化率达到了10%几,但跟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没有那么高,我们10%几里面三分之一是60岁到70岁的老人,眼前这个阶段实际上对于需求可能还没有到那个时期,还需要包括理念的培训,大家的接受度不断的改变。我也想分享一下我在日本做的研究,其实日本在很多年以前跟中国现在的状况是完全一样的,日本80年代,90年代初,跟中国现阶段的状况惊人的相似,比如说咱们的老龄化率也是在10%几,再一个它的高龄的老人比例还没有那么多,再一个他也是同样的东方文化的这种习惯,所以呢,家里有儿子的话,就觉得把老人用到养老机构是不孝顺,老人自己也觉得我有儿子为什么把我送到机构里面来。

那么经过2、30年之后,大家已经逐步的意识到,或者逐步的接受了。那么这个其实有两点转变,一个是它的硬件条件做了提升,就是过去日本的敬老院和养老院也和中国很多的硬件环境过去的很像,3、4个人一个房间,然后90年代末期开始特别是2000年保险实施之后从国家的层面推单人间以及机构保险,这样机构的负担率降低了很多,大家也都接受了。还有很多日间照料依托在机构里面做,如果单独的一个日间照料也是很难做的,他们是接送过来预约的,不能保证每天是住满的,在这种情况下完全靠老人的收费来做运营成本其实是包不住的。所以大部分是辐射在医疗机构里面有一个日间照料,但是辐射面非常大,包括我们到欧洲去也会看到,走不到几百米就有一个养料机构,所以他们强调是地域包括,所有人是全覆盖的,从国家层面上也做了很多的支持。

还有一点跟中国不一样的是他不需要自己去营业,需要的话他到它的类似咱们的居委会街道申请,街道根据你的家庭状况给你分配到哪个机构,每个人都会有保险的支撑,这样的话就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机构基本上一开业就爆满,没有说达不到入住率的情况,确实老龄化达到20%几了,老龄化率,特别是高龄老人比较多,公立的养料机构只允许你接收不能自理的老人,就是已经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老人,你生活还能自理的老人就没有机会入住。但是因为社区做的好有的老人一周两次我到社区参加活动日间照料,也能够解决他日常的问题。包括在欧洲也好,澳洲也好,他们在这方面也做的都是非常好的,也希望今天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交流。

岳瑞先: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其实我们专门社区养老这个话题去年做一个专门的调研,在望京我跟一位老人聊过,他就说我不知道我旁边有一个这样的社区养料机构,这是他反映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即使我知道了,我不知道他的收费是怎么样的,从目前市场上的供给来看,收费都比较高,我不敢进去,这是他的第二个关键点。第三个即使我的支付力达到了这个水平,他们的服务是否是专业的,是否值这个价格也让我怀疑。所以就这三个问题,我在思索社区养老这块,我们未来的发展应该往哪方面走呢,是不是像目前的快餐方向走,比如说某个品牌在那里他的价格,他的服务,他对应的理念标准都已经定了,这样的话老人才能够阳光性的消费,有的时候他并不是没有这个消费,而是他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消费水平,提供的服务是不是他想要的,性价比怎么样,另外未来是不是我们的社区养料机构也要走连锁化的道路,如果你只用一个点的话,你从辐射的面,从背后的投入都非常大你如果连锁化运营之后,你可以有效的解决成本的问题。

另外刚才赵老师也提到,宋老师也提到目前中国的老人,虽然说总量很大,但是目前都是低龄老人,低龄老人其实他对社区这个活动中心也非常看重,大家从目前整个做社区养料比较出名的幸福49号就知道,他很喜欢社区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场地,我们统计数据也发现,老人除了专门的上门医疗以外,第二个大的是社区休闲娱乐的活动,他需要有这么一个空间,我今天来开会走到旁边的社区路边太阳底下两桌麻将,所以他也需要这么一个地。这个地从目前来看整个物业价值比较高,最近也非常贵,我们在社区养老这块能不能把功能复合化,比如说你做一个配餐服务,你白天就餐结束之后可以做一个活动中心,让老人经常来到这里,经常来到这里他就会对你产生黏性,其实做养老这么多年,我们也发现老人有一个特点,他轻易的不会认可你,当然如果说他认可了你以后,他不会轻易离开你,他就始终跟着你做,这块我们深有体会,我们带着老人出去玩了几次,刚开始他有疑虑凭什么你们去一个基地这么多天,比旅行社还贵,我们当时说您跟我们走一圈就知道了,当时他走了一圈之后他觉得太值了,首先我跟着你们不累,另外我住在基地里面,什么配套都有,我不用担心我的健康问题,另外我们每次走都根据老人的需要,老人比较慢想到一个地方深度游,慢游,比如说搞一个营养餐特色的活动,让老人觉得这个历程很有意义,这样的话他对我们的依附性就很强。

我们去年做了四次旅居,第二次,第三次在圈里一发老人就踊跃报名,从这点我发现老人是需要认可你,认可你之后想甩都甩不掉,你不做的时候他就会问你你们什么时候再做吗,这是我想分享的,老人并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找到他想要的需求,无论是从价格还是从服务,有没有真正的打消他的疑虑。另外从目前整个营销推广上来讲,可能我们做的不够,明明旁边有这样的一个社区养老机构,大家都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弹何盈利呢,所以这也是在座养老同仁需要思考的,我就简单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宋剑勇:我再补充几句,刚才听岳总说了我在思考,实际上我们要对客户群深入的分析,我们一开始讲的时候整个社会是未富先老,对养老没有准备好,真正客观的事实是什么呢,养老产业也刚刚起步,整个服务也刚刚开始,对养老服务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我大体这么想,我觉得养老服务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做消费型服务,比如说老年旅游,比如说棋牌室,或者是娱乐唱歌书法,它是娱乐性的,我在一块社交得到欢乐的东西,这是一种类型。

在一个是必须性的需求,就是刚需的需求,比如说我躺在床上卧床不起了,现在这个阶段老人愿意用钱买的还是刚需性服务,这个我没办法我只能花钱,但是对于消费型的养老服务,现在开始在觉醒,愿意比如说老年旅游应该参与起来,慢慢的活起来,可是纯粹的比如说一个棋牌室这些东西我花钱去做,好像是还没有到这个地步。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样一个社会现实,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文明生产率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大家会慢慢的接受消费型的养老服务,有人愿意为娱乐性的养老服务提供支付。

就像医学一样,我们原来有临床医学,有康复医学,在我们国内一开始临床医学是可以的,康复医学一直滞后,这不能简单的说我们认识不足,实际上是我们的生产力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当临床医学非常流行,而康复医学不这么被人重视的时候,是我们的生产力就在那个水平上,我们只把人命救了就好了,这是我们的要求,是不是把病治好以后,把你的功能恢复到和你生病之前,这是康复医学的课题了,那时候人还没有重视起来。

但是随着现在生活的水平提高,不但要治好病,还要把自己的功能恢复到生病之前一样。比如说像刘翔一样,他为什么还是选择到国外做呢,决定因素不是手术怎么样,而是手术做完之后康复治疗国外比较先进,因为它的生产力水平达到那个时候了。随着我们养老产业的成熟,我们老人也愿意为消费型的养老服务付钱,这是我的一点思索。

还有一点我们现在说社区养料一直很难做,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支付手段的问题,我在美国生活工作20多年,有一些可能在美国养老领域也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所以我看的比较多一点,我老是想做一个比较。因为很多情况是美国今天发生什么情况,可能我明天我们就会变成那个样子,美国日间照料很多地方做的非常好,从企业运转的角度上讲,它是可以良性盈利,可以良性发展的。他为什么做的好呢?就是他所谓的项目,美国的养老支付一部分用联邦医疗保险和州政府的补充医疗保险支付的,他现在有一种项目是我一个私人机构来管你联邦医疗保险,真正做到健康管理的理念做下去,做到未病先治,或者预防性的预防大病,这样从支付手段和资本驱使上,私人机构就特别愿意把服务搞好,尽量让他少花钱,我既然接手了这个联邦医疗保险,如果我能够让我的老人尽量的少花钱的话,尽量少病的话那我就能够盈利,如果老人在我的项目里面花钱花的比进来之前还多的话我就会亏损,现在美国也做过这类的尝试,在联邦这个层面上也做了听政,前一段时间还挺红火的。实际上这个项目发源地就是在旧金山,应该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就是怎么样能够把这个支付和商业保险能够结合起来,最后这个社区养老才能够真正的发展起来。

于贵红:马总我看你的体系里面涵盖比较多,既有养老机构,也有养老公寓,还有日间照料中心,我想从经营平衡的角度,您这边整体是怎么考虑的,比如说单纯的日间照料中心它能不能做到盈利,如果做不到的话在你的体系里面怎么形成,或者怎么样做到盈利,您讲讲汇晨的情况?

马剑:我觉得我们做这个社区和居家服务想法是基于我们原来的机构,就是通过机构去辐射周围的社区和居家,这个考虑一方面是因为我有机构的存在,对一个品牌和信任度会有提升,另外一个就是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讲有助于降低服务人员的成本,这样的话我们能够便于开展社区和居家服务。其实我们现在也在摸索到底能不能平衡,从广渠门的日间照料中心只能接收日托的老人,还是不能平衡的,关键还是需求问题,我们现在应该也经营了一段时间,目前日托的老人经常性的就是5个老人,床位的设计可以住40位老人,这个跟他周围的居民特征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周围主要是原来拆迁的一批居民,他们为了做这个,我们也是在周围的社区进行了大量的入户的调查。发现一个是他本身周围居民有一些特性,拆迁的特点就是一家好几套房,然后子女基本上也不上班,所以子女在家就照顾老人,他们闲暇的时间比较多,老人这种需求就不明显,基本上都是子女照顾。

还有一些独居的老人,他们的支付能力很有限,像我们这样日托的服务一天80块钱,含一顿中午餐,这个确实从成本角度来讲,没什么优惠价格,对于居民来讲可能这个价格还是有点贵,既没有保险,也没有政府的补贴,完全靠老人自己支付,现在支付端有问题。

所以从我们日间照料中心我们也在摸索,一个是希望扩大自己日间照顾老人的数量,需要确实也有,我们自己做的宣传可能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另外现在也提供不了接送服务,是不是能够提供接送服务的时候客户的需求就会上来,也在摸索。另外我们希望以这样日照中心的点为基地还是要做上门入户服务,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平衡整个收入成本。但是做入户服务我们也做了很多调查,也希望能够切入到老人真正的实际需求里面,但是确实很难,因为他们的需求有几大方面的需求,刚才报告都讲了,一个是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这个需求很大,但是这个需求我们做不了,也很难有人提供,因为跟我们的医疗服务的体制有关系,这个风险上门的这种即使我可以多点职业,上门允许不允许做,这个风险出现了如何处理,现在都没有解决的办法,这个满足不了。

还有一大需求是餐饮的需求,这个餐饮的需求我们也很难解决,就像咱们大家都知道O2O这种模式,像百度外卖这些,我觉得他们面向的客户都是真正有这种刚性需求的用户,我太忙了,点一份餐,他都需要大量的补贴去获取这样的客户。如果我的餐面向相对来讲有闲暇时间的老人,他对餐质量的要求,价格的要求非常的苛刻,我们也很难做到餐的服务。我们又不愿意跟家政服务做竞争,我们一直想的还是做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比如说生活照料的护理服务,护理服务比如说助预,这样的客户群非常的窄,这样怎样去包括价格,只要是专业化,只要是正规管理成本也会很高,怎么样平衡收费和成本,现在也在探索。

从目前的角度来讲,我们能做的一方面是从我们跟老人的接触过程中,摸到老人真正的需求痛点,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从支付端现在这个阶段,真正的市场化的需求是比较碎片化的,很难形成一个市场,现在这个阶段可能更多的要靠转移支付,就是政府的扶持补贴和购买服务,否则的话现在这个阶段目前我还没有摸到其他的平衡收入和成本的方法。谢谢。

于贵红:从第一个话题社区养老怎么样脱离机构的困境来看,看来大家还是在探索阶段,就像赵老师说的,比如说日本都是在养老机构里面到时候再延伸出来医学服务,甚至延伸出来日间照料中心,恰恰马总探索的正是这样的道路,马总他们是原来就有养老机构的,那么现在可能又加了日间照料中心,马总这边未来可能还要在旅居方面延伸,很多综合化的经营走。宋总这边也说到,他现在阳光颐康公司也是从四个点,然后来做的,也不会说单单一个支点来做,他可能也要走进社区,岳总从市场的角度,老人需求的角度给大家阐述了社区的困境。

实际上我们解决困境,当然我们希望政府出台更好的一些政策,政策支持,那么另外还有就是我们也在想,比如说一些志愿者系统有没有可能有效的降低我们的成本,我们通过志愿者系统,他来志愿服务,从而降低我们用人的成本,因为我们也不在一线,这个也是大家可以思考的一个问题。

另外从创收的角度来讲,服务整个社区了,这样的话我们第二个话题就讲讲社区居民,还有老人的健康管理这一块,还有慢病管理。刚才润土的数据发布也说60%以上的老人都在吃药,我也看了卫计委2015年有一个报告叫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他也提到有58%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他的全国数据跟润土采集的也是比较一致的,近60%的老人都是患有慢性病的。像这样的契机我们也说到医养结合,当然还有一些困境,我们作为养老机构,如果说我们没有医疗方面准入,可能我入不到家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我们来做一些慢病的管理,来服务周围社区,来增加我们机构的收入,从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角度,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突破,政策可能有一些限制,那我们有没有可能突破,我们针对这个话题做聊一聊,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周边居民的健康管理,我们有没有可能有一个突破点,作为我们的创收点的。看看谁先说一说?

赵晓征:我先来说,这个确实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因为我们现在刚才说到低龄老人比较多,没有说到完全不能自理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在一些策划项目里面也加入了慢病管理,以及疾病预防等等,我们很多都是发了病之后到医院做治疗,实际上很多老人他有慢性病甚至于还是多病于一身的,那怎么样让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不发病,能够做到疾病的预防,这个也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支撑。

其实老人在我们做调研当中,老人还是很看重这块的,就是他们很愿意为了保健,为了健康养生买单,我们说其中有一个社区他想把这块介入进来,来社区活动都是免费的,他把这个功能嫁接出来,如果单纯用这个买单的话它的介入度也很低。那你跟其他的活动,先建立信赖关系,他觉得你是为我着想的,这样后续的事情会更容易接受,大家理念的转变是需要时间培育的,那么中国刚好在探索期和培育期,如果在这个方面能够加强一些,还是会有市场的。

岳瑞先:说到慢病这块,老人你说他有需求吗?有,不过就我来看,目前整个社区养老也好,居家养老也好还是处于导入期,他这块不是抗拒,他确实有身心需求的习惯,慢性这块从这两年甚至是3、5年内,愿意为慢病买单这块的,还不是那么乐观,因为首先他治他最着急的病,如果他用保健的话,国外的一些保健品他宁愿花钱买那个,他对这块的服务也不是很明确。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市场,我们怎么样在迎合老人的情况下引导他,这是需要做的,从机构的发展来讲,刚才宋总说的,我们是不是也要供给侧改革,虽然我知道目前老人需要什么,我应该给他提供什么,但是有可能他本身不知道,我们需要首先让他来到这里,知道他想要什么,然后再慢慢的引导他往这方面消费,这可能是我们在座的养老同仁需要思索的。

其实社区养老的提出也就是2013年以后的事,2013年之前大家都在提机构养老,机构养老大家发现走不通,商业模式也不是那么好,所以就提出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探索的同时需要我们更多的创新,真正的有需要才能够走的更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实有一部分是肯定的,有一部分我是有不同的意见的,就是针对宋总说的,目前我们更多的关注了刚需市场,就是后10年的市场,事实上现在前端的市场也处于萌芽期,只是关注后期的刚需市场我们日托中心也是很难生活的,怎么说呢,日托他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消费,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个老人说我也知道日托中心很好,我天天折腾出来上楼,下楼还不如在家里,他有这样那样的疑虑,我们怎么样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切实为他解决问题,比如说目前年轻的老人,我们把我们的场所多功能化,让他渐渐形成这种消费习惯,他就是我们未来要做的客户,也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创收的手段,我自己现在是这么认为的,谢谢大家。

宋剑勇:从慢性病管理来讲这也是我们居家养老要关注的,我刚才讲了我们是四位一体,其中有一个模式就是健康管理中心,这也是把我们社区养老的内容丰富起来,把健康管理做起来,通过健康数据采集,健康数据分析,我们建立健康档案,然后以健康档案为基础,制定出健康生活方式,更多的是从健康知识的普及推介,以及家庭专业护士,家庭小药箱的管理,这些做足慢性病的管理。

居家服务我们分9大类,其中一大类就是慢性病管理,家庭小护士,或者说家庭医生,这主要是做好健康管理,电子档案,电子健康档案这样的话通过这类的服务能够增加黏性。当然我也非常同意岳瑞先总讲的,我们社区服务还处于一个市场培育期,好多地方需要教育市场,提供一个优质的服务,让大家体验到这种差异性,然后引导大家去购买服务,只有大家老人愿意花钱购买服务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商业才能够运转下去,只提供免费的服务无论如何是撑不了太久的,这是我的一点感想。

马剑:现在我还没有看行得通的方式,健康管理,慢病管理肯定是对老人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入住机构的老人他们的需求也是很大的,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现在还提供不了比较有说服力的服务或者产品,因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他就是很慢的,很难说明有改善是因为你做了这些工作,他很难愿意为这个支付或者买单。

汇晨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课题还有中医药管理局的专项课题,两个课题都是跟老人健康和慢病管理有关系的,现在课题快做完了,我的感觉就是摸到点皮毛,比我想象的东西还差了很远。因为我们想针对老人的高血压,高血糖第一要有一个完整的监测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有时时的监测,以及间断的监测,监测出来还有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分析体系完了之后还要有一个后面处置的方法,否则的话光告诉他有高血糖也没用,要告诉他怎么改善。从现在来看每一个环节做起来都挺难的,真正要说能够形成一套有说服力的服务的体系或者服务的产品,这个路还比较长。实际上我觉得需求一定是有,但是我现在还是觉得我们提供不了好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说服客户让他愿意买单。如果说我们在机构里面能够摸索出这样的服务和产品,我觉得我推广到社区和居家一定会有市场的。

于贵红:我们也跟业界的人士进行过探讨,总的两点一个是政策,比如说上门医疗这块,上门医疗在社区诊所和社区医院里面,他们可能是有这个资格,如果你没有这个资格的话你可能就进不去,这个当然从这个角度来说,需要是不是跟有这样资格的机构,或者说个人来合作。

另外一个障碍点可能就是说我们现在从市场的角度上来说,还不一定买单,或者说他买单比较慢,但是我是觉得就是说他这块包括全民的亚健康状况,还有老人的慢病的状态,实际上它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那么我们可能从健康管理的角度,非常市场的角度切入也许还是有这个可能性的。当然大家已经有很多机构在尝试了,我们也拭目以待,看大家能够走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也希望在这个道路上大家能够创造出给社区养老机构的一个创收点。

我想对于社区养老咱们还是按照惯例来说,作为论坛大家对社区养老的一个希望,或者说一些寄语的解决办法,四位嘉宾是不是每人说一句。

马剑:一方面我们还是真正找到老人的需求点,能够提供符合老人需求的服务,另外一方面从现在来讲,我们更多的还会跟政府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这个市场的需求未来一定是很大的,这跟机构也是一样,我觉得他只是在刚刚萌芽的过程中,汇晨肯定会持续坚持做下去的一部分业务,谢谢。

宋剑勇:我们阳光颐康背景是阳光保险集团投资成立的一家养老公司,我们当时跟阳光保险集团合作也是看中了未来的商业之富,我希望在我们不久的将来,真正能够解决商业支付问题,这也是整个养老产业,养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瓶颈,如果商业支付能够顺利的解决,其他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赵晓征:我觉得送出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理念和需求的认识和变化,那么社区养老一定会成为今后一个发展的趋势,一定会找到它的解决办法,来解决眼前发生的一些问题,谢谢大家。

岳瑞先:社区养老近两年才开始,目前整个社区养老刚才我们探讨了很多也没有真正的找到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广开源做好节流,整个市场对需求方进行教育,另外需要我们国家政策大力的扶持,如果我们前期做好慢病管理的话对国家医疗的支出可以大大的缩减,但是目前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块还没有真正的推行起来,我在这里想呼吁一下我们顶层设计,能不能把这块可以做一个试点,比如说在某个社区,他有一个慢病管理,比如说今年的医疗费有没有下降,做一个对比,这样的话我们社区服务除了我们市场化的购买之外,我们的政府购买也参与进来,为我们整个社区养老可以更好的铺平道路,把这个市场做好,做强,谢谢大家。

于贵红:希望我们在社区养老服务这条路上我们大家越走越好,越走越前景光明。谢谢四位嘉宾,那么我们今天的论坛就到这结束了。谢谢大家,下面有请主持人上来。

主持人: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互动,听了四位嘉宾的这场对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养老市场的明天很美好,但是养老市场的今天很残酷,希望能够从政府、企业、老人三个层面共同去努力尝试,也许我们才能够撑过这漫漫寒夜,看到美好的未来。本次发布会即将结束,如果有朋友对这份报告的电子版感兴趣,可以到签到台,扫描易拉宝上的二维码,我们将在4月25号以后统一发放电子版报告,谢谢各位嘉宾的到场,也感谢媒体界的朋友,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张瑶瑶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