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澎湃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力

扫描到手机 石家庄资讯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4-08-15 10:51 字号:T|T

摘要:69.5公里的深水岸线,常年不淤不冻,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境内浅滩、荒地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可为临港工业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这就是曹妃甸的优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曹妃甸被确定为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69.5公里的深水岸线,常年不淤不冻,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境内浅滩、荒地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可为临港工业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这就是曹妃甸的优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曹妃甸被确定为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产钢千万吨接近零排放

“对接京津产业 打造首都绿色经济圈”。8月14日下午,从曹妃甸工业管委会奔赴首钢京唐公司,沿途临街墙体宣传标语让京冀两地联合采访团充分感受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曹妃甸正在新机遇下澎湃着的新动力。

几年前,从北京搬迁到曹妃甸的首钢再次成为京冀协同发展的焦点。15时30分,采访团来到首钢京唐公司,干净整洁的园区,一排排生产厂房整齐地分布。在第三冷轧车间,一卷卷崭新的电镀锡摆在生产车间里,等待起运出厂。京唐公司负责人顾章飞介绍,自2009年投产以来,经过短短几年发展,京唐公司已成为一家年产近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并且在钢铁行业严峻的形势下,今年5月份,首钢京唐公司第一次扭亏为盈,实现了赢利。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为一家钢铁公司,顾章飞介绍说,京唐公司按照循环经济原理构建了完整的全流程能源转换体系,实现了余热、余压的高效能源转换,把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整个生产过程接近零排放。

计划把淡化海水送进京

在京唐公司海水淡化项目部,直径半米多粗的海水淡化管道像巨龙一样盘旋在空中。项目负责人邵文策介绍,海水在管道里经过蒸发、冷凝工序后,变成了蒸馏水,很干净,还可以喝呢。

邵文策说,如今海水淡化项目日产5万吨淡水,公司工业用水60%来自海水淡化工程。而以往,公司炼钢用水全部是向驻地购买河水。其实,淡化海水的成本并不比购买河水便宜,邵文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一吨河水要4.7元,但是淡化出一吨淡水的成本需要6元钱。”

为何要做赔本买卖呢?邵文策说,向大海要淡水是未来的趋势。淡化海水成本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公司的淡化系统规模不够大,没有实现规模效益。“近期,我们计划着再上一套5万吨的系统,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建立更大的海水淡水项目,在公司自给的前提下,向北京输送淡水。”而要实现这个计划,还需要两地政府协调。

家在北京,工作在曹妃甸

邵文策是首钢的老员工,1989年大学毕业后就到首钢工作了。当时,邵文策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来到曹妃甸工作,从未想过首钢会搬迁到曹妃甸。

邵文策回忆说,2006年刚到曹妃甸时,厂区还是一片汪洋,“还在吹沙造地。”每次在露天吃饭都是一嘴砂子。条件的艰苦邵文策还可以忍受,最难的是这里离北京200多公里,坐车都需要近4个小时,已经在北京成家立业的邵文策感到很不习惯。“现在好多了,交通很发达,还有班车,每五天可以休息一次,回家待三天。”邵文策说,厂区8000多名员工中,有4500名员工家在北京、工作在曹妃甸。五天一个周期,他们长年穿梭于北京和曹妃甸。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京津冀一体曹妃甸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