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下28套房!甲午战争北洋水师逃将方伯谦是“房叔”(3)

扫描到手机 置家关注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4-07-28 07:16 字号:T|T

摘要:7月中旬,记者在威海探访时得知,当地有关部门在整理清朝遗档时,发现了一份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家的房契。“从房契上看,当时方伯谦在刘公岛上共有28处房产。”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看来,方伯谦不仅是“方跑跑”,还是名副其实的“房叔”。

公案寻解

逃跑是出于战术考虑?

“方伯谦无罪论”恐为杜撰

方伯谦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15岁时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后进入海军。光绪二年(1876),他被选为留学生,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4年,归国后历任“镇西”、“镇北”炮船、“威远”练船管带。1885年,调管“济远”号。

虽然学历和履历很光鲜,但方伯谦在甲午海战中的不堪表现,却彻底把他葬送。

据统计,方氏家族三代先后有10人服役于中国近代海军,且多有成就,堪称“海军世家”。方伯谦被斩首无疑让这个“海军世家”蒙羞,因此家族后世无人认可他是逃兵的说法。

方伯谦无罪三“证据”

第一个证据是一件“血衣”。据说方伯谦夫人上京喊冤时手里一直攥着一件血衣,是“济远”号大副沈寿昌的脑浆鲜血所染,当时,方伯谦就站在他身边,亲眼目睹手下战死。这件证物百年间被方伯谦后人反复提及,以证方伯谦的勇武。

第二个证据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上海刊印的《冤海述闻》一书,作者署名“冤海述闻客”。该书多处提到方伯谦,为其冤死鸣不平。书中写道:“嗟乎!济远船回时,不察情形,不经审讯,强加罪名,置之死地。独不思济远受伤大小七十余处,炮械坏不堪用……且各船得回旅顺者,其阵亡受伤尚不及济远之多,济远非逃,不辩自明……”

第三个证据是1981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的《卢氏甲午前后杂记》,该书作者系黄海海战亲历者卢毓英。该书也提到“济远”作战勇猛:“济远当敌之冲,迎击既久,炮多炸裂倾倒,无以应敌,于是亦逃。”

三样证据最终都指向一个观点:方伯谦率舰撤离是出于战术考虑,李鸿章、丁汝昌拿他当了替罪羊。

史学界质疑“无罪论”

不过,对于方伯谦无罪的“证据”,史学界褒贬不一。首先,一些史学者认为,“血衣”很难说明什么问题。衣服上的血不是方伯谦的,也许他正是亲眼见到战友死得如此骇人,才魂飞魄散,撤退保命。

其次,《冤海述闻》很难作为标准史料参照。“冤海述闻客”的身份无法确定,不排除是有人委托写手,根据当时的航海日志等资料或讲述的故事,再收集一些报道和官方文书捏合而成。且书中多处说法不能尽信,如书中提到战舰撤退原因是“炮械全坏,无可应战”。但据战后统计,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靖远”、“来远”等舰中弹皆超过百发,“济远”中弹却只有15发。有人据此质疑:“来远”中弹225发,尚能够坚持战斗到底,“济远”为何不能?

最后,《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作者卢毓英虽亲历黄海海战,但他当时主要在舱内,根本没机会观测到战场上的真实情景,其所言大部分都引自《冤海述闻》,真实性存疑。

因为史料无法统一,多数史学者认为,对方伯谦的评价目前还是“维持原判”较好。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方伯谦济远房叔甲午战争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