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将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新亮点?(3)

扫描到手机 政策与金融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3-11-14 06:24 字号:T|T

摘要: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一轮改革将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新亮点?

人类历史的奇迹

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教授杉田欣二认为,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中国的繁荣关系到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定,通过大胆的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海外怀疑的目光变为羡慕的目光,这就是中国梦实现的时候。

希望三中全会解决全部改革难点是误判

要深入理解三中全会公报所释放的改革信号,需提防两种误判倾向:其一,是不切实际地希望中国全部改革难点能在三中全会“毕其功于一役”;其二,是在未获取全面信息的情况下过于草率地对中国改革失去信心。

在会前,海外分析普遍将关注焦点集中在金融、土地、户籍、国企和财税等领域,并期待三中全会能立刻拿出具体明确的改革措施。由于公报对金融、户籍等领域的改革着墨不多,引发部分猜疑。

然而,这种过高、过细的预期本身,就是对中国经济的一种误解。从过往看,三中全会一般只做纲领性部署,鲜会涉及具体改革措施,通常只是开启一系列改革的大幕,而不会将整套具体改革措施“和盘托出”。例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两年后,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确立。

因此,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公报未包含细则,不应被视为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美国一位知名中国通、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迪也认为,公报已指明了改革方向,公报中的纲领将有待更多具体内容来填充。

市场“决定性”使中国转向效率驱动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来自公报的阐述令外界瞩目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核心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市场“决定性”的提出,将助推中国经济从旧有的要素投入模式向效率驱动模式转换,从而为“新的增长动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带来答案。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注意到此次公报中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以往所言的“基础性”作用。他说,这个用词的变化非常重要,中国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也显示了领导层强有力的改革决心。

英国《金融时报》则认为,中国政府承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出信号: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将结束政府影响价格形成的做法。

中国经济治理“虚实相济”

不少海外媒体注意到,中国执政党关于国家治理的很多提法都是首次出现。

“从会议公报看,中国完全展示了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的决心,”委内瑞拉经济学家路易斯·奥利维斯会后接受新华社记者时说,“中国致力于用法制来规范市场行为,让市场对资源分配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减少行政干预,从而最大幅度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一些海外媒体注意到,公报很多表述其实是“虚实相济”,既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重大定性描述,也有相应的制度和体制设计作为支撑。

美国《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均提到,中国决策层将建立一个全新且富有权威的领导团队,即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三中全会改革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