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在房没了? 专家:以房养老不认同就不用理

扫描到手机 地产声音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日期:2013-09-16 16:20 字号:T|T

摘要:“房子押给银行二十年,每月从银行借‘养老金’,可要是我一不小心活过了贷款期限,房子归银行了,那我归谁?”

“房子押给银行二十年,每月从银行借‘养老金’,可要是我一不小心活过了贷款期限,房子归银行了,那我归谁?”

“以房养老”试点方案有望于明年一季度推出的消息,让有关“以房养老”的调侃成了这个周末的热门话题,其中,种种对“以房养老”的误解和抵触,实质上都指向人们对未来老有所养的严重焦虑。

【导向疑问】

“以房养老,那还缴社保干什么?”

“以房养老”试点方案有望于明年一季度推出的消息,再次震荡了国人的养老焦虑。

13日公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未来将由保监会牵头,会同民政部等部门,“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有媒体引述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的解读,称这次《意见》以试点形式写了进来,对于老年人、对于保险公司都是利好消息,若试点成功,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短缺”等问题有积极意义。

而这个看似多赢的建议却意外遭遇了公众的反感——

“是说我年轻的时候拼命工作给银行还房贷,到老了房子归自己了,再抵押给银行换点养老钱,原来我这辈子的使命就是给银行挣一套房?”

“那没房的人怎么办?这是要让每个人手里都非得攥着一套房子吗?”

“农村老人怎么办?宅基地能抵押吗?”

还有人将这个政策信号,和清华教授杨燕绥关于延迟领取退休金的建议联系在了一起。最近,杨燕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50岁左右退休的职工,可“经培训居家就近参与老年服务,50岁至65岁男性做老年养老院园林义工,女的给老人做饭洗衣服”,到65岁再领取养老金。

这一思路和试点“以房养老”的消息,加剧了人们对养老金缺口的担忧——

“以房养老、再就业养老,那还缴社保干什么?”

“25岁按揭30年买房子,55岁还完房贷退休,要么去打工养活自己,要么把房子押给银行还钱,65岁房子还给银行再领养老金。辛苦一辈子,就给银行打工了。”

而群情激动的人们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试点“以房养老”只是为老年人补充养老资金多提供一个渠道,并非强制性的社保政策,无关养老金的领取。也就是说,一个退休老人可以在领取社保体系提供的养老金之外,通过“以房养老”提升晚年生活的品质。

“以房养老不是社保政策,最多算个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连金融创新都算不上。打上养老的旗号,实在是名不符实啊。”经济学人马光远在自己的微博中说。

不过,人们对“以房养老”所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却不容忽视,公众的敏感凸显出国人对“老有所养”的期待,既迫切又脆弱。

【观点】

大家想多了,“以房养老”不认同就不用理

邹琳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博士):“以房养老”现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以此联系、导出各种对于“养老”的悲观展望,是大家想多了。我认为这只是政府对于未来发展养老产业的探索,是一种政策性的尝试;真正发展起来,会有一个非常长远的过程,可能要再过几十年。

目前而言,政府出台“以房养老”的方案,不妨概括成“形式大于内容”,更多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导向,一种养老模式的创新。退一步说,就算以后真的推行开来,涉及到的适用人群也是非常窄的。目前即便在欧美,以房养老也不是主流,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你如果不认同,或者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方式,就完全可以不去理这回事。

谢逸枫(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以房养老”最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提了,在如今养老问题备受关注的时间点上又提出来,我认为传递出来的信号:一是中国房地产总体还将呈上涨趋势,因为“以房养老”实现的前提,是金融机构要对未来二三十年的房地产市场抱持积极态度。二是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储备已经不够,出现亏空,要寻求养老模式的创新。“以房养老”是对现有养老制度的一种补充,但并不会成为主体。它只是为老人提出一种可能的方案,没有强迫有养老能力的人要这么做。

责任编辑:张燕凯 关键字:养老没房以房养老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