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谈经济形势:逼近下限时侧重稳增长(2)

扫描到手机 政策与金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日期:2013-07-22 07:04 字号:T|T

摘要: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和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和分析。

  多领域政策胎动

在刚刚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经济上半年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就业形势不错。他还表示,中国政府不会像2008年那样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城镇化,更好地发挥市场内生性的作用,促进增长和就业。

不过,市场近期一直预期将有温和措施出台支持“稳增长”。特别是对于“三驾马车”将以何种组合拉动经济,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成为了下半年政策层面的焦点。

楼继伟分析称,上半年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9%,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经济结构在发生积极变化。中国政府将继续通过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本报上周报道称,历经1~4月出人意料的外贸增速,经过整顿,5~6月份真实进出口状况终于“现形”。疲软的数据已经引发高层的高度警惕,并已加紧研究部署新的政策出台。

目前看来,在外需疲软的背景下,促进进出口环节的便利化、降低收费、加强信贷支持、加速自贸区建设等措施正在酝酿中,以此稳定外贸形势。

李克强在上述讲话中提出,加入WTO曾经极大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现在要更进一步扩大开放。过去我们的开放主要是贸易,现在还将涉及投资,比如我们正在和美国进行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要通过不断开放来促进改革。

在投资和消费方面,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会议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不仅有利于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释放消费潜力,而且会拉动有效投资,带动新兴产业成长。

一名接近高层的研究人士此前对本报表示,与消费和出口相比,投资作为传统刺激政策,将作为政府的“杀手锏”审慎使用。“棚户区改造、铁路投资等已经启动,城镇化所带来的基础设施扩建也将发挥作用。”他说。

  盘活存量货币

尽管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稳增长”正被日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但高层仍旧十分关注中长期的“调结构”问题。前述政府人士对本报表示,目前对调结构的解读大多集中在产能过剩方面,产能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中国经济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

李克强在上述讲话中明确指出,扩大内需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也是稳增长的根本之策。

在当前调结构的具体方向上,李克强指出,一是区域结构。要促进中东西部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二是城乡结构。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等。三是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第一、二产业部分领域产能严重过剩,而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情况。此外,还有内需和外需不足、金融资源错配等问题。

事实上,此前中国银行间“钱荒”的问题,就是金融资源错配的一种反映。在当前资金面总体偏紧的情况下,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得到了决策者的高度关注。

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胡艳妮认为,目前经济的下滑仍在可控范围内,管理层可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对冲。“资金收紧更多从规范角度、化解金融风险出发,不以集中暴露风险为目的,目前是可控的,部分外资大行认为中国将发生金融危机显然言之过早。”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王庆认为,在整个宏观货币环境处于中性偏紧的条件下,无论银行还是企业,才有动力做存量调整,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在盘活金融资产方面,王庆认为核心在于更准确地确定资产价格。更准确的资产价格要发挥金融市场价格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帮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无论如何,从经济运行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增长动力不足,全年延续平稳偏软的“弱复苏”态势已成定局。如何找好“抓手”实现“盘活存量”,已成为形势逆转的关键之一。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李克强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