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红线、守底线 无地可用倒逼地方政府“土地创新”(2)

扫描到手机 土地市场 来源:瞭望 发布日期:2013-06-24 07:30 字号:T|T

摘要:用地空间不足、用地供需矛盾凸显正在困扰珠三角。2010年至2020年十年规划的用地指标,只够用到2015年;而广州市,15年后即用完土地存量。无地可用,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保红线、守底线

地方政府越感觉到建设用地紧张,耕地保护的压力就越大。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广东在基本农田保护上遇到的问题也早早凸显。“种粮食不如卖地盖房子”的矛盾长期存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耕保处处长王功慧介绍,农民辛勤耕作一年,一亩地收入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与其苦守耕地,还不如将自家地转用于工业用地。

根据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下达给广东的基本农田面积为3834万亩,占耕地保有量的88%;目前广东全省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3982万亩。据此计算,今后每年广东省财政要拿出11.25亿元用于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省级补助。王功慧表示,“即使是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经济压力也不小。”

而不少接受补贴的农户向记者坦言,有补贴是好事,但目前200元的补贴仍然偏低,和外出打工乃至出售土地获益相比差距很大。一些基层干部向记者坦言,由于目前补贴主要由地方承担,对地方财政而言是不小压力。在农田总量多、资金压力大的情况下,各地都面临一些思想阻力。甚至有干部觉得广东在全国率先试点是“自讨苦吃”。

此外,据一位国土部门内部人士介绍,当前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各地土地供应的紧张,地价不断上涨,直接影响到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土地政策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可以多出空间,缓解土地不足的境况,“但这些多出来的土地,政府是拿出来供应市场,还是囤地高价出售,全凭各地方政府,中央应该对此加强监督和考核。”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所谓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生态用地只征不转、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土地创新政策,尤其需要保护农民利益。“这些创新政策最需要创新的是如何保障好农民利益,使土地增值充分反哺失地农民。”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无地可用土地创新建设用地紧张

相关阅读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