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尚德破产谁来为光伏悲剧买单?(2)

扫描到手机 置家关注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3-03-22 08:26 字号:T|T

摘要:过度的投入最终带来过剩的产出,这与地方政府发展光伏的雄心壮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今天的产业悲剧埋下伏笔。只有理性的市场行为发生作用,巨大的泡沫和虚假的繁荣才终将会化为虚无。

理性缺失引发“光伏热”

不可否认,光伏巨头尚德的倒下只是国内光伏产业大萧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内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光伏业作为“绿色GDP”受到各地政府的追捧,在贷款、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也毫不吝啬。

2005年,在无锡市政府的帮助下,无锡尚德完成企业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后,相继退出。同年底,各路资本共同募集8000万美元,助力尚德电力成为中国内地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

揪心的是,彼时也正值光伏业利润的最高期,尚德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投身于光伏,各地政府也纷纷效仿,“光伏热”就此展开。“当时的投资者似乎以为只要有钱有机器,就能做光伏,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看项目,大家都忽略了真正的市场需求。”一位投行内部人士回忆道。

在浙江,高峰期该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规模均在10万千瓦以下。越来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导致竞争加剧。国内行业利润率从139%下滑到10%左右。

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对记者道:“供过于求起码有一倍多,全球市场需求在2000万千瓦左右,产能却达到4000万至5000万千瓦,多余的2000万千瓦只能淘汰。”

光伏悲剧谁之过?

但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欧洲等国家开始削减光伏补贴,刺破了国内光伏产业的泡沫。“为求利益,盲目上马,不从长远考虑,一直是光伏行业的隐患,欧债危机加速了它的爆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

大环境的恶化,让严重依赖出口的光伏产业迅速进入“洗牌”阶段,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2012年下半年,多晶硅投资泡沫也开始破裂,全国43家多晶硅企业共计停产30余家,行业哀鸿遍野。“在过去,即使存在产能过剩和巨额债务,也还没有企业破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如今尚德率先进行重组。也许在这以后,随着产业的整合,还会有更多太阳能企业由于管理问题或市场短缺而开始调整战略。”

现今,尚德破产事件已被视为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前景恶化的标志。当初银行为什么对尚德这样一家企业出手如此大方?在我国,为何盲目上马、产能过剩的悲剧反复上演?地方政府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值得各界反思。

过度的投入最终带来过剩的产出,这与地方政府发展光伏的雄心壮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今天的产业悲剧埋下伏笔。只有理性的市场行为发生作用,巨大的泡沫和虚假的繁荣才终将会化为虚无。 

责任编辑:薛腾飞 关键字:光伏企业破产尚德太阳能破产光伏企业亏损

相关阅读

打印 复制网址 收藏 分享到:
  • 支持 支持 0票
  • 努力 努力 0票
  • 雷人 雷人 0票
  • 无聊 无聊 0票
  • 难过 难过 0票
  • 愤怒 愤怒 0票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

发表评论 用户名:置家网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0 条评论, 点击查看>>